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中各军队编制及其历史

抗日战争中各军队编制及其历史

第七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中旬由驻扎在晋北及察哈尔的中国军队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 令为傅作义、副总司令为刘汝明,下辖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第六十八军、第十七军和 第十三军,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平绥路南口保卫战、雁北作战和忻口保卫战等。在 张家口保卫战中,第六十八军保安第二旅旅长马玉田阵亡殉国。 1938 年初,傅作义率其基 本部队第三十五军赴绥远组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第六十八军、第十三军、第十七军也 奉令脱离该集团军指挥。但第七集团军番号仍留在第二战区,后赵承绶继任第七集团军总司 令,下辖第八十三军、骑一军等部。1941 年以后,赵承绶的第七集团军一直指挥管辖第三十 三军和第三十四军。 1942 年 6 月,其第三十四军暂编第四十五师师长王凤山在晋西南与日 军作战中阵亡。
二军,该集团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是担任坚守任务的主力作战部队,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 了巨大贡献。后韩复榘旧部曹福林的第五十五军、宋哲元旧部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也加入该 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8 年 11 月 3 日,该集团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冯安邦在大别山战役结束 后转进襄樊途中遭敌机轰炸而牺牲。1939 年初,该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1940 年又划回 第五战区,长期驻守豫西南鄂北地区,曾参加过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策应作战。1943 年 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其基本部队随其调至第六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刘汝明 代理,下辖第六十八军、第五十五军及石友三旧部米文和的第六十九军,参加过常德会战及 豫西鄂北会战。
第九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中旬在上海地区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下辖第三十六 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均系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由德国顾问训练的精锐之师,是最
早投入淞沪战场的部队,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1937 年 8 月 13 日,在淞沪战场最早阵亡殉 国的黄梅兴将军就是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旅长。9 月中旬,朱绍良接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第十八师、第六十一师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这时该集团军担任淞沪战场中央地段防守任 务。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就是由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团的官兵组成。10 月 25 日,该集团军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所扼守的大场防线被突破,官兵伤亡惨重,无力恢复 而自戕殉国,成为抗战爆发后首位自杀殉国的中国将军。后在南京保卫战中,该集团军第八 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旅长高致嵩、第二六二旅旅长朱赤均 阵亡殉国。1938 年夏,第九集团军番号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集团军总司令为吴奇伟,下 辖第六十四军、第七十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第八军和第六十六军等部,驻扎江西,曾 参加武汉会战,是万家岭大捷的主力参战部队,该战全歼日军四个联队。到 1939 年春,第九 集团军只辖第四军、第四十九军,参加过南昌战役。1940 年,第九集团军番号转归第四战区, 集团军总司令为关麟徵,下辖第五十四军、第六军。1943 年,第九集团军又调归昆明行营指 挥管辖,关麟徵仍任集团军总司令,其起家部队第五十二军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后第五 十四军、第六军调离该集团军。1945 年春,第九集团军及第五十二军奉令编入中国陆军总司 令部直辖的、专门用于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关麟徵任第一方面军副 总司令。
第八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发奎,下辖第六十九军的第 五十五师、第五十七师、第六十一师、第六十二师等部,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该集团军曾 参加淞沪会战,担任右翼作战任务。1938 年初,第八集团军转为军事委员会直辖兵团,张发 奎仍任司令,下辖第三十六师、第五十师、第九十二师、第九十三师及第一六七师。后该集 团军建制撤销,其番号给予在山西的第二战区的晋绥军部队,新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楚, 初期指挥管辖第六十六师、第二十一师等部,后指挥管辖第三十四军、暂编第一军。自 1943 年起,该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楚,副总司令为楚溪春,一直指挥管辖第四十三军和第六十一军 等部队。
第六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上旬由晋绥军部队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杨爱源,副总司 令为孙楚,下辖第三十三军、第三十四军等部,该集团军在整个抗战时期始终归第二战区指 挥管辖,在山西境内作战,曾参加过平型关会战、忻口会战等。其第三十三军第二○三旅旅 长梁镜斋、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分别在茹越口战斗、原平保卫战中阵亡殉国。1939 年,第 六集团军总司令为陈长捷,下辖第六十一军和第八十三军等部,曾发动过反共的“晋西事变 ”。 1940 年后,杨爱源又接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后该集团军一直辖有第十九军和第二十三军。
第四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蒋鼎文,下辖第二军的第三师、 第八十师及独立旅等部,属第四战区指挥管辖。淞沪会战后期,该集团军的第二军曾赴上海 参战。1938 年 7 月,该集团军管辖第八十军的第七十五师和第八十师,驻守福建,后该地防 务及部队改归陈仪为主任的闽绥靖区和第二十五集团军指挥。第四集团军的番号转而划归第 二战区,由原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出陕抗日并在著名的娘子关战役和坚守中条山诸战中屡 立战功的部队为主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孙蔚如、副总司令为李家钰,下辖第三十八军、 第九十六军、第四十七军,驻防山西南部。1940 年,李家钰率第四十七军脱离第四集团军, 另行组建第三十六集团军。1941 年起第四集团军转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中条山战役后,第 四集团军退过黄河,驻守河南。1943 年夏,国民党中央嫡系第十四军加入第四集团军战斗序 列。尔后,国民党中央以明升暗降手法将第四集团军主力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调任其嫡系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任命黄埔生张耀明为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三十八军军长。1944 年中 原会战时期,第四集团军在登封、汜水一线战斗中曾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 年 7 月 17 日,又以提升孙蔚如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由,将其调离第四集团军,旨在控制和分化杨虎 城的旧部。
第二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上旬由原西北军一部组成的第二十六路军为主编组而成,集团军总 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孙连仲,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是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 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第五十二军、第三十二军、第三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 该集团军是七七事变后最早进军华北增援第二十九军的中国军队,曾在琉冀晋要隘娘子关的战役。1938 年初,该集团 军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孙连仲继任集团军总司令,其基本部队编组为第三十军和第四十
第一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上旬由原驻守在平津冀察地区的第二十九军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 令为宋哲元,下辖初由宋哲元兼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任军长的第七 十七军和刘汝明任军长的第六十八军,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在卢沟桥抗战中驻守宛平的第 三十七师第一一 0 旅吉星文的第二一九团及抗战爆发后最早为国捐躯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 都属于这支部队。将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据说是为了表彰这支率先参加对日作战 的部队,授予该集团军 3 个军的番号也别具匠心,即一个明“七七”,即第七十七军,两个暗 “ 七七”,即第五十九军和第六十八军,以纪念七七抗战。后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加入平绥 路一线作战的第七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7 年 10 月下旬,第五十三军、骑三军、第九十二 军、第六十七军等部也曾归属第一集团军指挥。该集团军参加过津浦路北段和平汉路北段对 日作战行动,在菏泽保卫战中,配属第一集团军作战的湖南部队第二十三师作战失利,师长 李必蕃受重伤后自戕殉国。1938 年,第一集团军自河北退入河南,后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 驻守湖北北部。同年 10 月,第一集团军奉令整建制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为 张自忠,一直驻守在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的湖北北部地区。尔后,由卢汉将军任军长的第六 十军奉令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抗战爆发后,云南实力派首领龙云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 的命令,将其训练多年、由全部法式武器装备的 6 个旅的滇军编为陆军第六十军,1937 年 10 月,第六十军在卢汉率领下出滇抗日。1938 年 4 月下旬到达徐州战场,奉令归第五战区指挥, 随即参加徐州外围禹王山战斗,首次对日作战即以极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及时扼制住日军的攻 势,坚守预定防线 20 余天,以伤亡官兵近两万人的代价胜利完成统帅部及战区赋予的战斗任 务,该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旅长陈钟书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阵亡殉国。由第六十军扩编成 的第一集团军下辖先为卢汉、后为安恩溥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孙渡为军长的第五十八军和张 冲为军长的新编第三军,集团军总司令初为龙云,继任为卢汉。后该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驻守江西、滇西,曾参加过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1940 年后,第一 集团军司令部及总司令卢汉率第六十军奉令调回云南,接受昆明行营指挥管辖,第一集团军 副总司令部及副总司令高荫槐、孙渡率第五十八军、新三军仍留湖南、江西接受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1944 年秋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第九十三军在广西全州作战中失利,军 长陈牧农被逮捕枪决,该部番号也被取消。1945 年初,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的部队一部 奉令扩编为第九十三军。不久,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的第六十军和第九十三军奉令加入中国 陆军总司令部直辖、专门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在湖南第九 战区的第一集团军番号直至抗战胜利才撤销。后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曾赴越南参加接受日军投 降的工作。
第三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中旬由驻扎在山东省的中国军队奉令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 为韩复榘、副总司令为于学忠和沈鸿烈,下辖第十二军、第五十五军、第五十六军和第五十 一军,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其中孙桐萱为军长的第十二军、谷良民为军长的第五十六军和 曹福林为军长的第五十五军是其基本部队。1938 年初,韩复榘因对日作战不利被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下令处决,于学忠继任该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曾参加台儿庄会战外围作战,第 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师长方叔洪、第一○ 二师第三○六旅旅长扈先梅均在作战中阵亡殉国。 1938 年夏,第三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桐萱,但因第五十六军番 号撤销(其第二十二师编入第十二军,第七十四师编入第五十五军),而第五十五军加入第二 集团军,第五十一军加入第三十一集团军,仅辖第十二军,后该集团军在江西参加武汉会战。 1939 年初,第三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自此长期驻守河南。由于国民党政府对韩复 榘旧部采取极不信任和限制、分化的政策,至 1943 年夏,第三集团军只辖有第十二军的第二 十师、第二十二师、第八十一师。不久,孙桐萱被国民党政府借故撤职扣压,第十二军被编 入中央嫡系汤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团军,至此,原由韩复榘部队为主组成的第三集团军消失。 随后,第三集团军的番号被转给中央嫡系胡宗南所控制的第八战区的部队,集团军总部设在 甘肃武威,总司令为李铁军,下辖第九十一军的暂五十八师、骑十师、新编第四师等部,李 铁军调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后,集团军总司令名义上由第四集团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 山将军继任,但实权控制在副总司令于达手中。赵原系杨虎城旧部,此次被蒋介石以升官名 义调离原部队,剥夺了兵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