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惩罚教育 郭爱芳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惩罚教育 郭爱芳


一种“诉诸武力,损伤肉体,侮辱人 励学生为基础。作为一种另类的爱 在马修离开学校的时候得到了很
教育文汇 2009.11


好的验证。当他提着行李走出校 门时,被反锁和关闭在教室里的 孩子们,向窗外的天空用力掷出 一只只签了名的纸飞机,以这种 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喜欢的 教师。这一刻,无论是马修还是观 众,都有一种心灵的沉醉与震憾。
谈到惩罚,人们都会认为它是 一个贬义词。因此,我们在研究惩 罚需要艺术时,首先要弄清楚到底 什么是惩罚。《辞海》的定义是:“惩 戒处罚”;前苏联哈尔拉莫夫著的 《教育学教程》把惩罚等同于“谴责 法”;我国出版的教育类论著中对 “ 惩 罚 ”也 有 阐 述 ,如“ 惩 罚 行 为 是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 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 不良思想行为给予否定评价”。不 容置疑,惩罚是学校德育的辅助手 段之一,是教师为了帮助受教育者
其三,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 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是为了约 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又不能伤害 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健康,不是为了 惩罚而惩罚。正如近代西方教育家 夸 美 纽 斯 曾 经 在 他 的《大 教 学 论》 中 强 调 的 那 样 ,一 方 面 不 希 望“ 学 校充满呼号与鞭鞑的声音”,另一 方面又要坚持“我们可以从一个无 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 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 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 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影片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片段: 马修老师刚来学校就遇到了突发 事件,教工马桑大叔被安装在门上 的伤人设置弄坏了眼睛。一个偶然 的机会,马修得知肇事者是学生盖
回放细节,品味行为背后的理 念 ,意 犹 未 尽 ,更 引 起 了 笔 者 对 我 们当今教育的沉思。现在的学校普 遍强调对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提 倡 赏 识 教 育 、激 励 教 育 ,反 对 惩 罚 教育,认为惩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 心 ,打 击 其 自 信 心 ,使 学 生 丧 失 前 进向上的动力。但是,不容回避的 是,惩罚在学校教育中仍普遍存 在。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前苏联
事实证明,没有适度、艺术的惩 罚教育,绝对不是完整的教育。
2009.11 教育文汇
理”和“适当”。影片中马修老师的 19
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恰当合理的 惩罚能够使学生产生荣辱感和责 任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 任,从而自觉地远离人性的原始 性和劣根性。
如今的青少年多是在家庭的 溺爱中成长起来的, 教育的缺失会 使他们在遭遇挫折时没有任何承 受能力, 而学校的惩罚能够告诉他 们真实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从而 能够珍惜生活的历练。从人的成长 规 律 看 ,万 无 一 失 难 乎 其 难 ,每 一 个人都会犯错误,处于成长中的青 少年犯错误的几率更高。学校审时 度势,把握分寸地用好惩罚手段, 的确有利于犯错误的青少年正视 过失,吸取教训,健康成长。
需要满足程度的举措。”体罚则是 个孩子长大后成为法国著名的音
影片中,在马 修 老 师 到 来 之 通过武力、损伤肉体等暴力方式对 乐指挥家,可以说是马修老师的
前,“池塘之底”学校的所有教职工
18 都信奉“犯错—— —处罚”的教 育 信
待学生。二者实施的程度不同。教 育中的惩罚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
宽容和爱成就了他的音乐天赋。 古尔班是一个会吹口琴但唱歌跑
历深感惊讶,又亲眼目睹了各项严 厉的惩罚。校长的残忍,其他教师 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 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这 种管制方法的冲动。最终在马修的 努力下,大多数教师放弃了以暴制 暴的惩罚手段,开始懂得教育的真 正 含 义 ,学 校 的 教 室 、走 廊 和 操 场 上曾一度弥漫着体现人的尊严与 自由的空气。
盖贺克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病好 教育者认识并心悦诚服地改正过 极其严重的后果。但当马修老师
为止;不让莫航治领唱;不把古尔班 失; 体罚则是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改 知 道 他 偷 钱 的 目 的 仅 仅 是 为 了
偷钱的事告诉校长,要他好好“当乐 正错误,口服心不服,身心受损,产生 “买一个热气球”,圆自己驾驶热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惩罚教育
●%上海 郭爱芳
17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所讲 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 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 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对抗教 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校长哈珊 则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些问 题儿童,每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 了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凶狠 “ 手 段 ”。 体 罚 学 生 在 这 里 司 空 见 惯,也成为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生 生活状态。因此这所学校又被称作 “池塘之底”,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群 以差生为主的“差校”。就在这个时 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克莱蒙· 马修来到了这所学校。刚一踏入学 校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 狱。他对匆忙逃走的原任学监的经
感,获得了尊严,找到了自我,精神 必谨慎,切不可把惩罚与体罚混 新做人的机会。这些故事既表现
面貌焕然一新。同样是“惩罚”,为何 淆,一定要突出惩罚的教育性。
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孩
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是因为以
其二,惩罚的出发点是爱。
子犯错误的理解,也显示了他希
校长为代表的那些老师的惩罚乃是
惩罚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 望保护学生、不让学生受到更多
内涵,把惩罚等同于体罚,把这种 同,惩罚注重教育性,它是出于对受 一般的声音,魔鬼一般的心肠”的
教育手段看成教育结果,不理解惩 教育者的关爱;而体罚则是使受教 莫 航 治 有 着 极 高 的 音 乐 天 赋 ,便
罚的积极意义,不懂得惩罚的艺 育者感受皮肉、身心的痛苦。二者 刻意培养。尽管莫航治对马修老
受教育者与学校目标不一致的行 为避免痛苦而改正错误。惩罚与体 收到积极的效果。
为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 罚存在一定的同一性, 都是为了使
电影中经常出现马修老师为
惩罚持有疑义呢?显然问题不在惩 受教育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却 学生犯错打“掩护”的场面。例如,
罚本身,而在于人们误解了惩罚的 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出发点不 马修老师发现了被形容为“天使
尽管影片场景很小,但有鲜明 的人物性格塑造,有扣人心弦的故 事情节和矛盾冲突,有真实而细腻 的细节描写,有娱心悦耳的音乐表 现,因而很容易使人迷恋和沉醉于 影片所创造的情景中。看过后,影 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常常在脑海里 盘旋,尤其是主人公马修老师处理
犯错误学生的方法,让笔者感触颇 深。影片试图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 教育,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 育,并就惩罚的艺术给予了教育者 诸多启迪。
谱架”;甚至对孟丹那样的孩子也尽 抵制情绪, 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 气球这个小小的梦想,便不计前
力挽救,如不允许他抽烟、喝酒,不 成长。
嫌 ,帮 他 把 钱 还 给 了 学 校 ,而 没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允许他拉拢古尔班“下水”等。马修
显然,影片用鲜明的教育对比 向严酷的校长告发,用爱维护了
老师的“惩罚”让孩子们理解了责任 提醒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惩罚务 学生的名誉,也给了学生一个重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 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 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 的 性 格 ,能 培 养 学 生 抵 抗 、战 胜 诱 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使学生明 了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 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
教育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 授 知 识 、开 发 他 们 的 智 力 与 潜 能 , 更要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就高度文明的现代学校来说,如果 不存在惩罚,学生就不可能适应步 入社会后的种种带有惩罚性的约 束。因此当今的教育提倡以正面 教 育 为 主 ,并 不 意 味 着 废 止 惩 罚 。 实 施 惩 罚 手 段 ,关 键 在 于 是 否“ 合
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正是 采用的手段不同, 教育中的惩罚是 师充满了怀疑、敌意和挑衅,马修
针对人们的这种误解和困惑,作了 “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 老 师 依 然 一 次 又 一 次 地 原 谅 了
形象而又明晰的阐释:
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 他,并让他担任合唱团的领唱。这
其一,惩罚不等于体罚。
2009.11 教育文汇


改正错误而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 格,摧残心灵”的非人道的处罚学生 心教育,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作
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 的方法;老师使用这种方法,目的 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
为,通过适当的惩罚可以达到制止 是使学生身心感受痛苦, 以促使其 学生接受惩罚心服口服,惩罚才会
体罚,并非真正的惩罚,他们的做法 己的过失,并能改正过失。它的实 伤害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心 。马
背离了惩罚的含义。
施,必须以对学生关怀爱护、不侮 修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对
惩罚和体罚的 异 同 究 竟 在 哪 辱人格和不损害身心健康为前提, 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换来了
里呢?“体罚”是旧的学校中流行的 必须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激 学生对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这
其实,学生在很多时候犯错 误 ,并 无 清 醒 的 自 我 意 识 ,事 后 往 往是成人赋予其所谓的目的而纠 缠不放,从而把孩子逼向教育的反 面。由此,笔者真正地感悟到,教育 最需要的是对儿童的理解和爱,好 的教育是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点 亮一盏明灯,把儿童的心灵引向敞 亮。正如《放牛班的春天》原书的扉 页中所写:“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 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
贺克,但是并没有把盖贺克交给校 长关禁闭,而是私下和他达成协 议,罚他课后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 叔。在照料马桑大叔的过程中,盖 贺克亲历了马桑大叔眼伤后的痛 苦和其内心的善良,最后他与马桑 大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伤害 了他人感到十分愧疚,并后悔不 已,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马修 老师的惩罚达到了目的,因为他 通 过 这 种“ 惩 罚 ”让 学 生 盖 贺 克 体 验到了羞耻和后悔,体验到了责 任,重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并试图努力调整和校正自己 的行为。惩罚由此从被动的承受 转变为积极的行动。设想假如盖 贺 克 被 关 禁 闭 ,被 罚 苦 役 ,或 是 被 教师痛打一顿,他能够产生如此 深刻的忏悔和感悟吗?马修的惩 罚别具一格,令我们不禁联想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惩 罚教育:他惩罚犯错的学生画画、 写作、做好事,这类做法,与其说是 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彰显学生特长 的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 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