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及25 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三月涪陵区及25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编写单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项目负责人:丁洪富技术负责人:汪鹏莫燕刘燕编写人:薛圆王玲燕杨丽娜何星蒋海涛何建单位负责人:张孝成提交单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提交时间:2015年3月目录摘要 (I)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1)(一)解决当前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现实需求 (1)(二)新形势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必然要求 (2)二、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 (3)(一)规划修改的原则 (3)(二)规划修改的依据 (4)三、规划修改内容 (4)(一)修改的总体思路 (4)(二)规划目标调整 (5)(三)城镇扩展边界优化调整 (7)(四)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7)(五)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六)修改后乡级规划目标变化情况 (17)(七)新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19)四、规划修改方案的影响评价 (19)(一)经济影响评价 (19)(二)社会影响评价 (20)(三)环境影响评价 (20)五、实施规划修改方案的保障措施 (20)(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0)(二)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合理引导用地方向 (21)(三)加强公众参与,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 (21)(四)完善节约集约举措,提升节约集约水平 (22)(五)强化规划修改方案实施效力,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22)(六)建立目标考核体系,适时监督规划实施 (22)六、附表 (23)七、附图 (23)摘要涪陵区是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峡库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2013年,全区紧紧围绕“城市拓展年”的工作主题,坚持“3151”1工作格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0.04亿元,人均GDP 62272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8%,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涪陵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批复实施以来,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布局引导和规模管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前期《涪陵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专项清理分析报告》(以下简称“专项清理”)和《涪陵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中期评估”)成果,截止到2012年底全区剩余可批城镇用地13.80平方公里,按照当前城镇用地增长速度,已无法满足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及其扩展边界也因规划局部纠错、城市发展方向优化调整等原因需要实施修改;部分未纳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交通、能源、水利项目用地布局需要落实。
为了进一步引导涪陵区土地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耕地、保生态、促发展的作用,涪陵区人民政府启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工作。
本次规划修改遵循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依据充分、总1“3151”工作格局:三大工业园区、十大专项工作、五大民生工程、百项重点工程量约束性指标不突破、优先保障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及充分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旨在通过规划修改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综合效益。
1、规划目标修改。
规划修改后,涪陵区城镇工矿用地规划目标调整为7110.00公顷,较修改前增加400.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规划目标调整为7219.50公顷,较规划修改前增加347.0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划目标调整为4701.51公顷,较规划修改前增加345.44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划目标调整为2356.31公顷,较规划修改前增加203.31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划目标调整为7608.25公顷,较规划修改前增加203.31公顷;其余规划目标未作调整。
2、规划布局修改。
(1)城镇工矿用地:本次规划修改新增400.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实际落地规模399.52公顷,用于保障涪陵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134.61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解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区级规划报批,但镇街规划未落实的城镇工矿用地。
为平衡用地指标,将132.16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调出,根据近期用地需求,将调出城镇工矿用地新布局44.23公顷。
规划修改后,全区城镇工矿用地净增加446.20公顷。
(2)农村居民点:本次规划修改在遵循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合理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增加99.92公顷(包括落实选址符合农户意愿的规划农民新村72.12公顷,原规划建设用地还原的农村居民点27.80公顷);减少621.92公顷(包括项目建设占用的原规划农村居民点66.64公顷,缩减不符合农民意愿的规划农村居民点538.93公顷,纠错占用原规划农村居民点16.35公顷),规划农村居民点净减少521.99公顷。
(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新布局包括涪陵火车站站前大道二期、清溪二级电站、天宝寺复建等项目,增加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89.48公顷;原规划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调出0.69公顷;建设占用原规划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减少11.20公顷;纠错占用1.42公顷;规划修改后,涪陵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76.17公顷。
(4)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本次修改对全区25个镇街进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调整,调整后城镇允许建设区扩大,农村允许建设区缩小;以涪陵区城镇总体规划为参照,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形态,调整后中心城区扩展边界向龙桥南岸浦、江北、江东方向拓展。
3、新增重点建设项目。
结合涪陵区实际发展需要,新增10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交通项目55项、水利项目9项、能源类项目5项、电力类项目18项,环保类项目13项。
涪陵区及25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一)解决当前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现实需求1、规划城镇剩余空间有限,城镇发展用地保障有待加强根据清理和中期评估结果,截止2012年涪陵区剩余可批城镇用地规模为1380.71公顷,2013年、2014年已征收土地1241.85公顷,目前剩余可批城镇工矿用地仅为138.86公顷,结合全区近五年城镇发展需要(年均征地约500.00公顷),剩余城镇工矿用地空间已不能保证未来一年的用地需求,将会影响全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区级、乡级规划衔接不够,需对乡级规划未落实的土地纠错乡级规划编制期间,未将以区级规划报批的用地纳入乡级规划,通过前期数据专项清理,这部分用地规模约为134.61公顷。
为加强两级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引导管控作用,须通过本次规划修改,将该部分地块纳入城镇允许建设区范围。
3、剩余城镇用地布局不合理,需结合近期用地需求进行调整近年来随着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速,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用地发展方向也较规划时发生变化,尤其是“五大功能区”对涪陵区“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将对乡镇(街道)用地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为适应乡镇(街道)近期发展用地需求,需要对剩余城镇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4、农村居民点规划符合率偏低,需结合农户意愿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调整根据中期评估的结果,规划农民新村与实际实施情况存在差异,规划实施期间,全区新增农村居民点规划符合率仅为0.86%,现状农村居民点与规划布局情况差异较大,规划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通过本次修改,撤销部分与实际建情况不符的农民新村,并结合农户意愿新增部分农村居民点。
(二)新形势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必然要求1、落实“城市发展新区”战略定位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划分“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涪陵区纳入“城市发展新区”范畴,定位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
在新的区域发展定位下,涪陵区借助自身的良好的区位优势,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建成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适宜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大城市。
2、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依据规划清理与中期评估结论,规划实施期间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近年来随着全区工业产业的大力发展,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产业发展、城镇扩张引致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亟需通过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得以保障。
3、充分发挥土地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的需要落实“城市发展新区”战略定位、适应城镇化及产业化发展要求需要用地保障,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涪陵区人民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产业发展趋势及用地需求,多次会同相关用地部门及乡镇(街道)确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新增建设项目落地亟需通过规划修改得以落实。
二、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一)规划修改的原则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变化需要,布局和结构调整科学有据的原则。
本次规划修改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涪陵区现实发展需要,结合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立项依据,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挥土地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规划修改促进涪陵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2、基本农田不调整、总量约束性指标不突破的原则。
在本次规划修改中,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布局不调整,同时,在新增城镇工矿用地的同时严格以总量约束性指标作为限制性条件,保障总量约束性指标不突破。
3、优先保障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原则。
优先解决产业发展、道路、变电站、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用地和民生工程用地。
4、公众参与、尊重民意的原则。
规划修改应该充分尊重公众的意愿,切实保障公众在规划修改全程中的知情权及参与权,充分体现公众对规划修改的需求与监督。
(二)规划修改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实施);3、《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4、《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5、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严格规范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6、《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7、《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