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前言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利用自然物与改造自然物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意识宗教的本质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主观与客观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人类产生前利用自然物(根本前提:自然物的存在、规律和客观属性)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5: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P28决定反映能动正确反映反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主观符合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减少灾害、变害为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越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越能取得积极效果。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不尊重规律蛮干,也不能夸大规律的制约作用,无所作为。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根本观点:唯物主义:本质先后决定反映唯心主义:本质决定根本分歧:对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方面的回答不同——本原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有神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世界是什么)与形而上学联系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发展(概念实质)规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矛盾(两种基本属性P86—88))普遍性(两层含义: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共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发展)与主次方面(性质)两分法(全面分析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新事物与旧事物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P47—48)、客观性(P49: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形式多种多样(因果整体部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着重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作出具体分析,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和全局思想。

2:因果联系原理(引起被引起先行后续)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部分关系原理(P55—56)区别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合理结构或欠佳结构)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的功能,部分离开整体也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运动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5:规律客观性原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意味着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抽象、概括;利用规律:①预见趋势,指导实践②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统一6:矛盾普遍性(事事、时时)、客观性原理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7:矛盾特殊性原理(P97综上所述)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8: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P101—102)辨证统一:相互联结(寓于、离不开);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回到特殊之中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P106——109)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存在主要和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工作中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P110——112)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不平衡。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1: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12: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共同作用。

内因是根据、源泉;外因是必要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可缺少有时甚至非常重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任何变化都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量变是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14:事物的发展趋势——前进性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途径。

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两层含义)片面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形而上学者从事物外部寻找变化的原因)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基本形式)认识的根本任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现象与本质科学思维方法真理与科学理论影响认识的因素(立场、三观、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社会历史条件)1:主观能动性原理(参考唯物论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我们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从客观来说,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从主观来说,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端正主观动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重要。

这要求我们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过程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及其实现条件②认识事物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正确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才算结束。

③人类认识世界必须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认识。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根本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具体历史的统一;要树立正确认识,发挥真理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价值和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的基本属性人生价值(贡献和索取)理想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艰苦奋斗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两种境界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的基本源泉。

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由他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会引起人们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发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要重视和倡导正确的社会意识(道德、诚心、先进文化、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迷信、私利)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原理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往往各不相同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评价,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不断变化:随着历史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变化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注意P46最后一段列出的我国的正确价值观)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其正确而科学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原理①为什么坚持?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因为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