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4 职业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职教生厌学情绪、低 素质以及中职教育存在重技轻文倾向和教师的低成就 感等 现 象, 严 重 影 响 职 业 教 育 质 量。 李 萌 和 张 冲 ( 2008) [ 16] 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入到职业教育中 去, 分别针对职教生发展过程中的自卑、厌学、人际困 惑和自我效能感低等突出的心理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
! 中国特殊教育∀2010 年第 11 期( 总第 125 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Monthly) 11th Issue, 2010 ( Serial No. 12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余益兵* * 方 明 陈晓慧
(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合肥, 236800)
2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主要 集中在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的开发、基础数据库的 建立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等方面。在测 评工具方面, 目前主要的测评工具有: ( 1) 官群和孟万
金( 2009) [1] 在文献分析、修订国外测评工具和自编项 目的基础上, 编制了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有六大分量表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和超越 等六大维度 15 项积极心理品质, 共 61 个项目。该量 表具 有 良 好 的 信 效 度 指 标。( 2) 刘 玉 娟 和 孟 万 金 ( 2010) [ 2] 编制了积极道德品质测评 量表, 将中学生积 极道德品质确定为可信任、尊重、责任感、公正、关心、 公民义务六个维度。
摘要 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 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经过几年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一面旗帜, 引领全国心 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目前, 该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稳步推进; 测评工具的研发与大型数据库建设日臻完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各级 各类教育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未来研究可望在理论效度、不同群体的发展与干预研究 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化、心理援助常态化、心理教育日常化的观点以及积极 心理 健 康 教 育 行 动 研 究 的 重 要 性。另 外, 张 海 涛 ( 2009) [ 10]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治疗技术和方法相 结合的可能模式、马苏黎( 2008) [ 11] 探讨了唤醒教育在 培养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过程中的运用。
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动力。积极的人格品
* * 余益兵, 博士, 讲师。研究方向: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及其培养。E- mail: yyb624@ 163. com。
# 10 #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 实践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理论探讨方面, 研 究者从我国高等教育和 大学生心理发 展的特殊性出 发, 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 机制进行探讨。李瑞玲、李 笑梅和李连玉( 2010) [5] 在 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对大学积极心理 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进行系统阐 述。张涛( 2009) [ 6] 将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 括为建立合理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情绪管理、改 善人际关系、学会快乐学习、建立自尊自信等六个方 面。郑祥专( 2009) [7] 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的途径及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述, 提出要通过转变大 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能、通过辅导员、教师、学生集 体、组织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合力实施心 理健康教育。另外, 还重视宏观认知教育理论在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8] 。张将星( 2010) [ 9] 从我国华 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对象、工作基础、内 容和要求等方面存在自身的独特性出发, 提出情境体 验和活动参与为主导、心理普查提前化、心理咨询独立
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理论体系 实践模式 评述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经过几年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一 面旗帜, 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
中国期刊网近十年( 2000. 1- 2010- 11) 收录的文 献统计表明, 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为题的重要文献 达 30 余篇, 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 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初步显现出了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概括起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 1) 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稳步推进。目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任务、内 容、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均具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全 国范围内的实践( 实验) 研究也逐渐展开。( 2) 测评工 具的开发、修订与大型数据库建设日臻完善。目前已 初步开发完成从中小学、大学到成年阶段的积极心理 品质的测评工具, 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库正在完善 之中。(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各级各 类教育实践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 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近年来, 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 革的不断深化, Βιβλιοθήκη 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学生的
* 本文为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2009zs10)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十一五 课题!中国学校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实 验 与推广∀ ( 批准号: FBB060244) 的阶段性成果。
在实证研究方面, 韩云萍, 王跃和朱丽芬( 2010) [ 21] 采用实验组- 控制组前后测实验研究表明, 经过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取向的课程教学以后, 大学生 SCL - 90 症状显著降低, 在 在精 神 病 性 维 度 以外 的 其它 九 种症 状上均 显 著降 低。 尽 管该 研 究 并未 介 绍实 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也并未考察学生积 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这无疑为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的实证效果提供了初步支持, 并为进一步研究指 明 了方向。
! 中国特殊教育∀2010 年第 11 期( 总第 125 期)
性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唤醒教育[ 17, 18] 的基本出发点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它可能成为激发职教师生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实施途径。已有研究 对此进行理论探讨。陈红云( 2008) [ 19] 从中职教育的语 文教学困境出发,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唤醒教育的功能、 途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析。认为唤醒教育的功能就 是促使生命意义的觉醒, 唤醒途径是主体生命情感的 体验, 终极目标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建构, 唤醒教育的任 务就是要唤醒职教教师的 反思与回归和 职教生的自 信、自主生命意识、道德意识。张延祥和刘红( 2010) [ 20]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出发, 提出唤醒教育应有利于 培养教育者执着的价值追求、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永 不言败的自信、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 勇气。
质是心理 健康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核心特 质。郑祥专 ( 2009) [ 12] 从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入手, 提出通过宏观 认知教育、运用心理创富技术、参与各种有益的运动或 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 13] ,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维护心理平衡、倡导修身 养性、强调适应力和对 挫折的承受力的三大根 基[ 14] , 对于建立中国特 色的当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体系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 孟万金和官 群( 2009) [ 15] 编 制 了 大 学 生 积 极心 理 品 质 问 卷, 包 括认 知 、情 感、人 际、公 正、节 制、超 越 等 六大 维 度 20 种积极品质。该测评工具的开发对于大规模测 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为推 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 从而为进一 步提升大 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的预防性 、发展性 功能 提供科学 依据。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 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中 心从 2009 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规模测评 研究, 从全国七大区域 25 个地级市 214 所中小学, 整 班抽取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39179 人, 获 得有效数据 34528 人。初步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积极 心理品质发展的全国区域性数据库[ 3] 。该数据库的建 立, 可以为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状况、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重要实 证依据。
5 特殊群体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特殊群体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对 象, 也是衡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证效度的重 要标准。孟万金( 2008) [ 22]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角度对实施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少数研究还涉及到特殊群体 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余益兵 方 明 陈晓慧
# 11 #
的局限,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对提升积极心理品 质方面的作用还值得深入探讨。
总 之, 如 何 将灾 难、困 境或 处境 不 利转 化 为个 体积极心 理品 质的 发展 契 机将 是 心 理健 康 教 育所 面临 的 重 要 课 题, 也 是 心 理 韧 性 研 究 的 重 要 主 题[ 26] 。积 极心理 健康 教 育则 有 可能 成 为缓 解 特殊 群体适应不良症状, 提升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 途径。
张静、张冲和官群( 2009) [ 23] 对四川地震灾区青少 年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表明灾区青少年的积极 心理品质处于理论的中等偏上水平, 并非一个心理弱 势群体。这一结论是与余益兵, 邹泓( 2008) [ 24] 对流动 儿童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 该研 究结果也表明, 在地震发生后接受心理干预对学生积 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并不大, 这为如何更科学、有效地为 突发危机状况下的特殊群 体提供心理援 助敲响了警 示。祝楠、王宁霞和魏然( 2010) [25] 采用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取向的团体辅导, 不相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的准实验研究, 以 928 名灾区中学生为样本, 对实验组 ( 进行为期 3 个月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 和控制组( 不 进行干预)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与控制组 在团体辅导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与控 制组相比, 在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等较 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上, 实验组学生有明显改善, 尤其是 中度和重度心理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由于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