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
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社会分层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
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走红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屌丝”已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如此快捷地生成与流行,不能简单地以“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以蔽之。
一、“屌丝”与“屌丝”文化现象的由来“屌丝”,原来为粗语,但现今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语和文化现象。
网络上有关“屌丝”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运用的定义还是百度中的加上“屌丝”一词形成在内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屌丝是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亦为‘苦B青年’的自称,又称‘吊丝’,发音与英文duce 相似,duce在英文中译作‘领袖,首领’。
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嘲,虽是自嘲,亦可用于称呼别人。
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
“屌丝”开始指的是一群特定的青年人,他们多为“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这群青年人处于既不甘于自己的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的状态;既有种种生活憧憬,但又有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
正是从聚焦这样一群无奋斗基础、有未来希冀、缺失奋斗动力的青年人开始,逐渐让“屌丝”成为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广为流行与应用的概念。
而今有关“屌丝”的网站,诸如屌丝吧、屌丝小站、屌丝视频、屌丝语录等等在网上比比皆是,“屌丝”已经变成了当下在网络上、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1.复制性与再造性的结合网络流行的特点就是被不断复制,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性的功能,其过程是从简单的复制到创造性复制的转化,出现一种让人想不到的非线性结果。
“屌丝”一词就是这样经过不断的复制与再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
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流行所说的“屌丝”,其意义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屌丝”也不是原来所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而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人。
现今的“屌丝”也有男女之分,人员情况较为复杂。
现实中青少年所说的“屌丝”的含义也已各不相同,有的以自嘲的方式以“屌丝”自居,将自己与“高富帅”、“白富美”做一区分;有人则用来贬责他人;有人以玩笑用之……“屌丝”的含义就是这样在网络中不断被复制、在现实中不断被应用,而在复制与应用的过程中被年轻人不断演绎与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包含丰富内涵的概念,以至于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涵盖之。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势头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也只有在新媒体时代才会出现。
这种文化现象的快捷与普及,远远超过以往人们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它没有给人们留下适应的时间,往往让成人社会的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费解。
但是对上网是生活方式有机组成部分的年轻人来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网络复制的简单性,在复制过程中的再造性,都可以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而不管是青少年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构成新媒体时代流行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更多的青少年由原来的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了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行动者,而网络流行文化的行动者愈众,则其现实的影响力与冲击力愈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就愈直接与显在。
2.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网络流行与现实流行的密不可分性,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突出特点。
“屌丝”文化就是网络流行与现实流传的有机结合体。
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只要有条件能够上网),而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上网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
上网工具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流行方式与覆盖的范围。
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微博、留言等等,没有过去必须也只能通过电脑上网的种种限制。
上网工具的这种便利性、快捷性与网络虚拟性特点的结合,使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往往表现为在网络虚拟平台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表达方式,甚至网络上的表达往往比现实更直接贴近青少年个体的内在需要与观念,更具有反映青少年内在需求、观点与情绪的即时性特点,因为这种表达具有相对自由性,而这种相对自由性是因网络的隐蔽性与便捷化特点所决定,青少年个体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现实中他人的观点与感受(网络本身就具有观点多元性的特征,不同的观点都能有一定的共鸣存在)。
因此,在网络中,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完全可以从自我的角度来随时表达内在的感受与观点,表现自己即时的情绪状态与心情。
网络这一载体也就成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内在心理能量的平台。
“屌丝”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只是一种“恶搞”的简单变异,正是因为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将“屌丝”一词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结果。
即不同青少年个体所理解的“屌丝”与所运用的“屌丝”,往往会根据其客观情景与内在感受进行了再造,赋予了“屌丝”特别的意蕴,如此叠加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屌丝”文化现象。
三、透过“屌丝”文化的形成,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参与到流行文化之中,但之所以被称为流行文化,就一定是涵盖了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较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流行。
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因为载体的便捷与普及,使青少年的参与度与流行文化的覆盖面比传统青少年流行文化更高、更为广泛。
透过“屌丝”文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过去传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一样的表象特征,即情绪的外泄与自我的张扬,时尚的追求与内在的娱乐。
这些表征并不像过去人们所通常理解与认为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么简单,实际上,任何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传达的都是一种青春的声音与呼唤,一种人生特定阶段的沉思与矛盾,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认知与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做出这样的解读,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这种文化现象。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人感的增强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就会表现出只有青春期青少年才会有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张扬方式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昭示自身的成熟,沉醉于自我思维中抽象构建的理想完美状态。
这是个体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划分)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屌丝”文化现象中就表现出这样一种青春期情结的特点。
有些青少年不会在乎“屌丝”一词是否好听或贴切,主要是因为“屌丝”的流行。
流行往往代表时尚,而时尚则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就有备受关注与入流的可能,就不会被人遗忘、被称为“老土”或被同辈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加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
同时,有些青少年更不会过于在乎其它成人的观点与看法,只要是青少年群体中有同行者,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之中,特立独行方能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炫”出自己所理解的精彩与鲜活。
有时越是其他成人认为不好或不认可的事情,可能越会引起这些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这种兴趣与关注可能是出于一种青春期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也可能是青春逆反的直接表现,即以逆反的行为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自主、个性与成熟。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已经能够将现实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建构,往往不会考虑其现实的适应性,会出现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理想化结果,但这种形而上学地在主观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地构建现实世界,不是他们特有的偏好,更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与阶段。
这种理想“乌托邦”的建构需要在现实面前去不断地被修正、解构、从而现实化,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成长过程,理解青春情结出现的原因,就不会出现对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等的指责与非难,不会对青少年流行文化感到诧异与不解,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看待青少年流行文化,就能够认识到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展现自我成长、表达自己内在感受与想法、记录成长轨迹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