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统一技术措施(2012年版)XX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一、编制目的 (1)二、适用范围 (1)三、图纸要求 (1)四、相关说明 (2)第二部分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统一要求 (3)一、建筑专业 (3)二、结构专业 (6)三、给排水专业 (12)四、电气专业 (19)五、暖通专业 (23)第一部分总则一、编制目的编制可行、实用的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为设计师提供设计资料,使设计处于受控状态,减少设计中常见错、漏、碰、缺等问题出现,提高公司公共建筑设计品质及效率。
二、适用范围1.本《措施》主要以办公建筑为蓝本进行编制,其他性质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应以本措施作为参照。
2.本《措施》主要适用于施工图设计,也可作为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与甲方沟通设计内容及标准的基础,最终成果需经甲方认可。
三、图纸要求1.图幅:尽量采用A1、A2图纸,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使用的图纸,不宜多于两种图幅,不含目录及表格所采用的A4幅面。
2.图纸比例(常用)建筑物平、立、剖面:1:50、1:100、1:200,结构平面布置及配筋图:1:100。
详图纵剖面1:50;截面大样1:20;大型地下室平面可采用1:200。
建筑物局部放大图:1:10、1:20、1:50。
配件及构造详图:1:1、1:2、1:5、1:10、1:20、1:50。
3.字体图样及说明中的汉字,宜采用长仿宋体或黑体,同一图纸字体种类不应超过两种长仿宋体的宽度与高度的关系应符合下表要求,黑体字的宽度与高度应相同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与罗马数字的字高,不应小于2.5mm。
文字的字高,应从下表中选用。
字高大于10mm的文字宜采用TRUETYPE字体各图纸中图名文字高度均采用800,宽度比例为0.7,下划线采用单条多段线,线宽100,各种尺寸标注文字高度均采用250,宽度比例为0.7,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宽度比例。
4.分图层文件电子版所表达内容按照设计软件中的缺省分层分色,不得随意更改新添设计内容的分层分色,根据各不同项目由各专业负责人统一。
5.其它未尽事宜详见公司现行:质量管理规定CLWN/GD”。
四、相关说明1.本措施作为公司民用建筑中公共建筑设计的统一技术措施,各部门在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应以本措施为蓝本,合理选用。
2.各部门在执行本措施时,必须首先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并符合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3.鉴于建设部已经编制了各专业统一技术措施,故本措施如有与部编措施相冲突处,应以部编措施为准。
4.由于公共建筑种类繁多,本措施不可能面面俱到,各部门应结合具体项目情况,有针对地选用。
5、本措施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公司第三设计所具体编制,相关内容由生产技术部和第三设计所负责解释。
第二部分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统一要求一、建筑专业1. 总平面设计1.1间距1.1.1 建筑物退让相关红线、蓝线、绿线、紫线等控制线距离需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条件要求执行。
1.1.2 建筑物间距不得小于规划批准方案的间距,并满足消防、日照等规范要求。
1.1.3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7倍,且不得小于5m,或遵守当地规划管理规定。
1.2消防设计1.2.1 总图中应做好消防车道及消防车登高面设计;当消防车道下面为地下室时,结构应考虑消防车荷载(武汉市常规消防车满载重量≤40吨)。
1.2.2 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面1.2.3 高层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或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建筑物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对于设有环形消防。
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15m×15m 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1.2.4 消防车一般最小转弯半径为12m。
1.2.5 消防车道最小宽度:登高面处6m,其它处4m,消防车道高度不小于4m,登高面消防车道小于6m时应设置不小于15×8m的消防扑救场地,其内缘与建筑外墙的距离应控制在5-10米。
1.2.6 消防车道的坡度:登高面处≤3%,其它处≤7%。
1.2.7 消防车道距建筑物距离应在5~10m之内。
1.2.8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1.3竖向设计1.3.1 总体规划要考虑场地与周边市政规划道路及管线标高连接等问题。
1.3.2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参照原地形图设计竖向标高,土方尽量做到本场内就地平衡。
1.3.3 一般平缓场地中力求不出现高边坡或挡土墙,遇到避免不了的高边坡、挡土墙,必须表达挡土墙及其边坡的位置及做法。
1.3.4场地坡度按国家规范设计,原则上坡度≥0.3%,≤8%。
1.3.5场地整体坡度应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1.3.6竖向设计图中须标注相关部位绝对标高,如地坪标高、道路标高、水面标高、建筑物±0.00的标高等,还有道路坡向及坡度,地坪坡向及坡度等。
1.4指标设计总平面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需满足规划设计条件及国标、地方规定要求。
2. 设计说明2.1建筑设计总说明中关于建筑面积的计算要精确,并随设计的加深不断核算,直至最终成果,建筑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2.2所有门窗需统一编制门窗表,进行编号、注明选料,门窗表应分层统计门窗数量,以保证施工备料中不发生混淆。
门窗编号、数量、规格、平面标注、材质应表示清楚正确,开启方向与分格合理,幕墙和门窗要区别标注,镜像关系的门窗应分别编号。
2.3建筑图中标高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建筑完成面标高,各部位结构面标高应按单项工程设计要求确定。
2.4建筑设计总说明及建筑做法说明样本详见通用图库(总说明待总公司统一模板完成时再补充)。
3. 单体设计3.1设计依据甲方提供的该项目立项批文(由政府管理部门批复)。
甲方提供的该项目用地范围1∶500地形图、红线图(经由规划管理部门提供或认可)及其电子版文件。
甲方确认的规划及单体设计方案。
当地规划管理部门对本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意见。
国家现行规范及地方法规。
3.2概况及建筑类型项目总用地面积:XXXm2,净用地面积:XXXm2,总建筑面积:XXXm2,其中,地上部分XXX m2,地下室建筑面积XXXm2,使用功能为XXX,地上XX层,地下XX层,建筑高度:XXm。
该建筑为分类为X类,建筑防火分类为X类高层,耐火等级为X级;建筑结构形式为XX结构,合理使用年限XX年;屋面防水等级为XX级,合理使用年限XX年;地下室防水等级为XX级。
3.3主要房间层高(mm)注:室内外高差XX、地下室覆土厚度XX3.4主要部位降板情况(H为楼层建筑标高)3.5主要部位门洞尺寸(mm)3.6墙体外墙体主要材料为XX厚BX级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A3.5。
内墙体主要材料为XX厚BX级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A3.5。
3.7门窗材质及开启方式门窗材质为XX,颜色为XX色。
外窗双层中空玻璃,根据节能要求选择玻璃类型。
所有门窗的标注尺寸标明为洞口尺寸。
外窗开启方式为外平开(需要用安全玻璃及加强型型材)或推拉、内平开等其他开启方式,局部玻璃幕墙部分采用上悬窗。
3.8室内外装修外墙采用干挂石材+玻璃幕墙、XX面砖及规格、XX涂料,本次设计只控制外立面颜色、尺寸及分格,幕墙详细做法由专业公司二次设计确定。
石材幕墙采用XX色磨光(烧面)花岗岩规格800X800,玻璃幕墙依据节能设计选用普通中空玻璃或LOW-E玻璃,局部XX色铝板,规格600X600。
室内装修标准:(举例)卫生间:地面--防滑地砖,规格(600×600);墙面--面砖,规格(600×600);顶棚--防水石膏板或金属板;电梯厅、首层门厅:地面--地砖,规格(800×800);墙面--乳胶漆;顶棚--乳胶漆;普通功能房间:地面--复合木地板;墙面--乳胶漆;顶棚--乳胶漆;地下车库:地面--细石混凝土;墙面--混合砂浆;顶棚--水泥砂浆;设备用房:地面--细石混凝土;墙面--混合砂浆或矿棉吸音板墙面;顶棚--水泥砂浆;电梯选用XX品牌XX型号,载重XXKg(XX人),速度XX米/秒。
3.9节能节能标准采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本工程采用外墙X保温,保温材料为XX(燃烧性能为A级);屋顶采用XX;架空楼板采用XX;地下室采用XX(燃烧性能为A级);外门窗节能见3.7条。
二、结构专业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抗震设防,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本工程带一层地下室,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
本工程基础型式:基础设计待地质勘察报告出来后,根据情况可选用天然地基或桩基。
因本工程上部结构超长,楼面梁板均采用膨胀砼,并通过设置膨胀带来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本工程地下室为超长结构,通过设置多道后浇带及膨胀带来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1. 材料1.1 钢筋板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fy=360N/mm2,柱、墙(边缘构件)、梁: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fy=360N/mm2;箍筋采用HPB300级钢筋, fy=270N/ mm2。
1.2砼柱、剪力墙:C30~ C45;梁板:C30~ C40;梁板比柱、剪力墙低一等级(高层)或相同(多层)。
2. 柱、梁设计2.1 多层柱可不变截面,高层柱自下至上适当收截面。
2.2梁高2.3主梁截面高度比次梁截面高度一般至少大50mm(若主梁下部钢筋为双排配置时,应大于或等于100mm)。
2.4 主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次梁不应小于150mm。
2.5 梁宽≥350时应设4肢箍。
2.6 框架梁最小配箍为Ø8@100/200;(并满足框架梁最小配筋率要求),配筋率超过2%时,最小配箍为Ø10@100/200。
框架柱柱根最小箍筋为Ø10@100;框架柱就采用方柱或矩形柱,尽量不采用异型柱。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3. 楼板设计3.1板厚的取值必须满足强度及刚度的要求,板厚可参照以下表:3.2洞口周边楼板,应适当加强,配筋双层双向拉通。
一般板厚取120,钢筋双层双向ф10@200拉通,同时满足计算要求。
3.3多层屋面板板厚取120,高层屋面板板厚取150。
配筋采用双层双向拉通+支座附加短筋的形式。
3.4电梯机房板厚150,钢筋双层双向ф10@150。
注意:大跨度板,根据计算满足强度要求。
3.5板分布筋: 注:a 板中单位长度上的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长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其间距不宜大于250mm 。
b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