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催化》思考题
Chap 1
一.思考题
1.催化反应的反应热、活化能是否与非催化反应的相同?为什么?
2.催化剂能否改变化学平衡?
3.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含义是什么?
4.影响催化剂的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5.载体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是什么?
6.结构型助剂与调变型助剂有何区别?
7.一个好的工业催化剂应满足哪些条件?
8.何为转化率、收率和比活性?如何计算转化率、收率和选择性?
9.固体催化剂按导电性分为几类?每类催化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习题
1.合成氨反应,450 C°下无催化剂时活化能为83Kcal/mol,使用铁催化剂后,活化能降为43Kcal/mol,求催化反应速度加快了多少倍?
2.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晴,原料气流量1.9NL/min ,内含丙烯76.85%,产物用水吸收,吸收液体积为9750mL/30min,其中丙烯晴浓度为0.65%,该溶液比重为1.00,尾气量为421.3 NL/30min ,内含丙烯0.7%,计算丙烯晴转化率、丙烯晴产率和丙烯晴选择性。
3.已知CH2=CH2+1/2O2 —k1→ +25.17 Kcal/mol, E1=12Kcal/mol
CH2=CH2+3O2 —k2→ 2CO2 + 2H2O + 339.6 Kcal/mol, E2=15Kcal/mol
问当温度由200 C°升高到300 C°时,生成环氧乙烷和CO2 的速度常数之比k1/k2各为多少?设A1和A2相等。
4.正己烷裂化反应,达到规定的反应速率,用沸石催化剂反应温度为270 C°,用无定形SiO2-Al2O3催化剂需450 C°,设上述温度范围内反应活化能皆为125KJ/mol,求两种催化剂的活性比。
5.A→ (目的产物) 两个反应均为一级反应,若欲提高生成B1的相对选择性,
↘B2(副产物)所的用催化剂对两个反应的活化能E1和E2应有怎样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低温还是高温对提高B1的选择性有利?
6.为使于400K进行的某非催化反应提高反应速度到原来的103倍,向此体系
中加入催化剂,若非催化反应的指前因子为催化反应的1012倍,那么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比非催化反应的降低多少KJ/mol。
Chap 2
一、思考题
1.说明吸附热、吸附活化能、脱附活化能随表面覆盖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并画出变化关系图。
2.吸附热数据在催化剂研究中有何用途?
3.朗格谬尔、焦姆金、弗兰德里西化学吸附等温式的假设及用途是什么?
4.何为控制步骤?研究催化反应控制步骤对选择和改进催化剂有何用途?如何消除内、外扩散影响?
5.表面催化反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6.过渡金属电子结构的主要特性是什么?为何能作为催化剂使用?
7.d穴和d%的含义是什么?脱除功φ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改变催化剂的d穴和φ?
8.生成热与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有什么关系?
9.影响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其活性和选择性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二、习题
1.0 C°时测得O2在硅胶上的吸附数据为:
P(mmHg) 83.0 142.4 324.6 594.1
V(Nml) 0.169 0.284 0.616 1.043
试判断O2在硅胶上的吸附类型?并求出吸附平衡常数。
2.CO与H2的甲烷化反应为 CO+3H2== CH4+H2O ∆H=-49.3Kcal/mol 当采用Ni/Al2O3为催化剂时,CO吸附、H2和H2O不吸附,测得CO吸附活化能为10Kcal/mol ,吸附热为∆H=-16Kcal/mol,吸附CO和气相H2的表面反应活化能为32Kcal/mol,反应热∆H=-44Kcal/mol,CH4的脱附活化能为 20Kcal/mol。
(1)画出表面催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2)计算甲烷的吸附活化能;(3)指出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4)计算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3.试按Stevenson法计算H2在W 、Co、 Cu、和V上的化学吸附热。
4.含Cu 的催化剂常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和合成甲醇反应,、含Ni的催化剂为何不适于用作合成甲醇的催化剂,而被用于甲烷化反应?试解释之。
5.画出O2、N2、C2H2、C2H6、C6H6、C6H5OH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态的可能结构。
6.下列氧化物可能显示何种半导性?VO2、Cu2O、WO3、Nb2O5。
Chap 3
一、思考题
1.何谓质子酸和非质子酸?它们的催化作用有何异同?
2. 酸度和酸强度的含义?如何测定?区别B酸和L酸的实验方法?
3.为什么SiO2-Al2O3会有酸性?其B酸、L酸活性中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4.分子筛催化剂有哪些重要特性?其表面酸性是怎样产生的?
5.影响分子筛催化剂的酸度和酸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改变其酸度和酸强度的方法有哪些?
6.决定酸碱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7.何谓络合催化?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8.何谓杂化轨道?各种杂化轨道的几何特征是什么?
9.配位中心与配位体的含义是什么?
10.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1.何谓d轨道能级分裂及分裂能?
12.举例说明δ—配键、δ-π配键的含义?它们在络合催化中的作用?
13.烯烃络合催化氧化的机理是什么?
14.烯烃与CO、H2羰基合成醛、醇的机理是什么?
15.半导体催化剂在晶体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16.费米能级的意义?半导体与费米能级的关系?改变费米能级的办法?
17.影响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吸附的因素有哪些?
18.影响半导体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因素?如何提高半导体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
19.合成氨催化剂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是什么?提高其活性应如何着手?
20.何谓结构敏感性反应?合金的组成与结构及其对催化剂的性能有何影响?
二、习题
1. 醇类脱氢可用ZnO 催化剂,试解答下列问题:
(1) 在反应条件下ZnO 属何种半导体?怎样判别?
(2) 哪些杂质可以增加ZnO 的导电能力?为什么?
(3) 画出ZnO 半导体的能带图(包括杂质能级和费米能级);
(4) 如果在ZnO 上的催化反应属于得电子气体吸附控制,那么引入哪些物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5) 画出催化作用的电子转移关系图。
2. 丙烯氧化制丙烯醛反应为CH 3CH=CH 2+O 2→CH 2=CHCHO+H 2O ,主要副产物为 CO 、 CO 2、 CH 3CHO 、HCHO 等,若采用钼酸锡为催化剂,讨论:
(1) CH 3CH=CH 2及O 2的活化吸附态及其吸附活性中心?(2)反应机理:
(3)电子转移关系图; (4)控制步骤;
(5)根据反应类型及副产物特点,举例说明提高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可用助剂。
3. 已知RTiCl 4(RCH=CH 2)是烯烃定向聚合的中间活化配合物, HFe(CO)3(RCH=CH2)是烯烃与 CO 和 H 2羰基合成醇类的中间活化配合物,(1)画出其空间结构图;(2)画出其电子结构图。
4. 已知25 C°时 H 3BO 4 、H 3PO 4 、(COOH)2、CH 3COOH 的离解平衡常数如下表: 物质
H 3BO 4 H 3PO 4 (COOH)2 CH 3COOH 20.5.84×10-1021.7.11×10-2 22.5.35×10-2 23.1.76×10-5 24.1.8×10-13 25.6.34×10-8 26.5.42×10-5 Ka
()Ⅰ
()Ⅱ
()Ⅲ
27.1.6×10-14 28.2.2×10-13
(1)分别计算它们的酸强度;(2)当浓度为0.1 M 、0.01 M 、0.001M 时的酸度和总酸度;
(1) 画出H 3BO 4 、H 3PO 4的酸强度与酸度的关系图。
5.乙烯水合制乙醇适宜的酸强度范围为-8.2<H0≤-3;丙烯水合制异丙醇适宜的酸强度范围为-3<H0≤1.5;已测得几种物质的酸度与酸强度的关系如下图:
(1)选择对乙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催化剂,并写出各物质的催化活性顺序?(2)选择对丙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催化剂,并写出各物质的催化活性顺序?
7.苯加氢为环己烷,要求金属的d穴为1,原子半径在1.24~1.38Å,并且表面质
点呈三角形排列,试指出哪些金属的何晶面符合此要求?
8.丁烯在Sb2O5-Fe2O3催化剂上氧化脱氢的化学反应为:
CH3CH2CH=CH2+1/2 O2→ CH2=CH-CH=CH2 +H2O
主要副产物是丁烯的裂解氧化及深度氧化,
(1)已知Sb2O5-Fe2O3吸附氧后电导率变小,生成丁二烯的速度为r=kP C4=,指出Sb2O5-Fe2O3是何种半导体?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和反应类型?
(2)丁烯和氧的活化吸附态及吸附活性中心?画出电子转移关系图;
(3)催化剂中分别加入适量TeO2(晶格取代)及K(间隙原子)时,催化剂的电导率、活性、选择性如何变化?
Chap 4
一、思考题
1.常用的工业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各自的有缺点及适用场合是什么?
2.沉淀法制备工业催化剂应如何选择原料、沉淀剂、沉淀反应?沉淀的条件有
哪些?
3.煅烧的目的是什么?
4.如何控制活性成分的分布?
5.催化剂的成型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成型方法?
6.钝化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7.中毒的分类有哪些?中毒的机理有哪些?
8.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催化剂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