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在运算过程中的不同特征把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2岁左右为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认识活动完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这时的儿童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初生时由条件反射活动或机能的同化作用与外界接触,后来发展为运用个体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客观世界。

例如,婴儿从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开始,逐渐地发展为主动地去寻找物体,当儿童发现玩具被布遮盖时,他会拉开遮布取得玩具。

说明这时的儿童有了客体的守恒,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第二年建成了由永久的客体组成的实际世界。

但是,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客体分开,因而显示出一种“自身的中心化”。

因此这一阶段儿童还没有达到运算水平,只是通过感知运动图式的一系列同化作用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动作的逻辑,即发展成一系列有先后次序的彼此关联的动作图型的知识,为今后的思维运算奠定了基础。

儿童所具有的这些感知动作的图型的知识,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这些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刺激物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 前运算阶段
儿童从2岁到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语言和表象,认识开始出现信号功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比如儿童的延迟模仿:当客体不在眼前,儿童模仿自己想起来的过去的事情。

例如儿童模仿大人打电话的声调和内容。

另外,他们做的一
些象征性游戏,用娃娃代替婴儿,用石子代替食物等都可以说明他们具备了象征功能,与此同时将自己与客体区分开来,实现了消除自身的中心化。

正是这种消除自身中心化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

但是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仍然受直觉思维的支配。

例如,在长度守恒实验中,当两根等长的物体两端放齐时,儿童才认为它们是同样长的,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往前移一些,或者说把它变成弯曲的形状,儿童会认为这两根物体不一样长。

所以,这时的儿童还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概念的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7~12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一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

即,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运算知识,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先放在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再将足球放在排球中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对这一问题推理,这是同一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或者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大小。

因此,无论是放在排球中,还是放在篮球中,它的大小不会改变的。

就一般而言,运算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

进一步来说,图形知识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运算的知识是在图型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解决“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在具体运算
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的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或认识事物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

表明已经超出了知觉的限制,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形成守恒概念,但是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在12左右,开始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可以用假设进行推理,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逐渐接近于成人的水平。

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

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是单纯地处理客体事物。

这时的儿童已经有能力将形式和内容分开,用运算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

皮亚杰根据自己实验研究划分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年龄虽因各人智慧或社会环境不同会有差异,但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的。

由此皮亚杰的认识阶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因而这些阶段具有普遍性。

第二, 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图式,由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认识活动及其行为的一般特征。

第三, 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发展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