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面设计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8或10
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正常情况下采用8%;交通组成
中小客车比例高时可采用10%。 (2) 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值应与该公路直线部 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度值一致。 (3)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 通量较大的路段,车速受到限制
(三)超高过渡方式:
路面面层类型 路拱设计坡度(%) 1.0~2.0
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沥青碎石 沥青贯入式碎(砾)石 沥青表面处治 1.5~2.0
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2.0~3.0
2.道路纵坡。当道路纵坡>5%时,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 青类路面路拱横坡度宜≤1.0%。 3.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则路拱坡度应选择得平缓一些, 不然路拱高度太大,会影响车行道和道路断面观瞻。 4.车速。车速高的道路上,路拱坡度宜小,但应便利排 水。
第二节 行车道宽度
一、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一)一般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以上是理论车道宽度,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各级公路行车道宽度如表5-3。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m)
120 100
80
60
40
30
20
3.75 3.75 3.75 3.50 3.50 3.25 3.00
• 3)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但若圆曲线上设有超高, 则应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过渡段在直线和圆曲线上 各分配一半。 • 对线形设计要求较高的公路,应在超高过渡段的起、 终点插入一段二次抛物线,使之连接圆滑、舒顺。高
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纵坡较大处,其上、下行车道可 采用不同的超高值
某山区二级路JD20的里程为
(3)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
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第三节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 1. 路肩的作用:
2.路肩的构成:
3. 路肩的宽度: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各级公 路右侧路肩宽度如下:
Lx bx b L
式中: Lx——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 的距离(m); L——加宽缓和段长(m);
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三)加宽缓和段的长度
(1)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采用与缓 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2)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曲线,可 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
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km/h) 120 右侧硬路 肩宽度 (m) 一般 值 最小 值 一般 值 最小 值 100 3.0 0 2.5 0 0.7 5 0.7 5 80 2.5 0 1.5 0 0.7 5 0.7 5 100 3.0 0 2.5 0 0.7 5 0.7 5 80 2.5 0 1.5 0 0.7 5 0.7 5 60 2.5 0 1.5 0 0.5 0 0.5 0
一般值 中间带宽度(m) 最小值
1.00 0.75 0.75 4.50 2.50
1.00 0.75 0.50 3.50 2.00
1.00 0.50 0.50 3.00 2.00
1.00 0.50 0.50 3.00 2.00
三、路拱
(一)路拱坡度 坡度的大小主要视路面种类、表面平整度、粗糙度、 吸湿性、道路纵坡度大小等而定。 1.不同路面类型的设计路拱坡度
二、平曲线路面加宽及其过渡
平曲线加宽原因: (一)加宽值的计算
• 1.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 内侧加宽。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下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 数值的1/2采用。
(二)超高横坡度的计算
1.最大超高和最小超高 超高横坡度ih应按计算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种 类、 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各级公 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大超高值规定如下表: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 公路 8 6
公路等级 一般地区(%) 积雪冰冻地区 (%)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80
2
60
2
40
2
30
2
20
2或1 6.50 4.50 (双车 (单车道 ) 道)
路 基 宽 度 (m)
12.00
10.00
8.50
7.50
10.00
8.50
(二)路幅布置类型
1.单幅双车道 适用:二、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单幅单车道 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 性道路,山区四级公路。 3.双幅多车道 中间一般都设分隔带或作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公 路。 适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6 33.50 4 26.00 23.50 6 32.00
80
4 24.50 21.50
一级公路
设计速度(km /h)
车道数 一般 路基宽 值 度 最小 (m) 值 6
100
4 26.00 23.50 6 32.00
80
4 24.50 21.50
60
4 23.m 20.00
33.50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车道数 一 般 值 最 小 值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的加宽 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差 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加宽 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 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 64 0330 ,R=150m,Ls=35m , y
(2)设超高率
ih 5% ,路拱坡度iG 2%
,桩距同(1),
,路肩坡度
iJ 3%
计算各桩路基边缘及中桩与设计标高之差。(超高过渡方 式为绕中线旋转)
解:(1) 全加宽理论值: 《规范》规定值查表知b=1.0m 据题意选择全加宽值为b=1.0m
分离式路基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 左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
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路肩 错车道
路基宽度定义:
路基宽度: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但当设有紧急停车
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等时,还应包含这些部分的
宽度。即路基宽度指路基顶面的总宽度。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 (四)超高值计算
1.不设中间带的公路超高值
(a)绕内边缘旋转
(b)绕中线旋转
表5-17 绕内边缘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表5-18 绕中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 超高的过渡应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当回旋线较长时,
其超高的过渡可采用以下方式:
T=111.54m,L=202.7m,E=27.33m,L净圆=132.70m。
计算:(1)过渡段上每10m、圆曲线上每40m一桩,计算各桩 的加宽值。设路面宽B=7m,路肩宽a=0.75m,计算路基宽度。 (A=5.2+8.8,要求计算宽度b与标准值比较,采用标准值,比 例过度)
K10+182.30
(一)中间带 1.适用场合:高速、一级公路。 四条和四条以上车道的公路应设置中间带。 2.中间带的构成:两条左侧路缘带 中央分隔带
3.中间带的作用:
4. 中间带的宽度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 设计速度(km/h) 中央分隔带宽 一般值 度(m) 最小值 左侧路缘带宽 一般值 度(m) 最小值 120 3.00 100 2.00 80 2.00 60 2.00
• 三类加宽值的采用: • 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值;
• 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
• 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 2 类加宽值。 •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4. 平曲线加宽要求:
路面应在曲线内侧进行加宽。 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 6.5m 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 路肩宽度不小于 0.5m 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小于 0.5m 时, 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
路基的其它组成部分:(路基顶面以外)
边坡、边沟及排水沟、护坡道、截水沟、碎落台、取土坑、
弃土堆等
表6.1.2-1 整体式路基宽度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 (km/h)
车道数 一般 路基宽 值 度 最小 (m) 值 公路等级 8 42.00 40.00
120
6 34.50 4 28.00 25.00 8 41.00 38.50
3、折线型路拱 这种路拱型式主要用于多车道的水泥混凝土路上。
图4-18 折线型路拱
3. 路肩横坡度: 土路肩:横坡度较路面宜增大1.0%~2.0%; 硬路肩:一般情况下横坡度与行车道横坡度相同; 硬路肩宽度≥2.25m时的曲线段的硬路肩横坡度应符合 下表规定:
二、曲线超高
(一)超高及其作用 定义:超高是指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的断面形式。
加宽缓和段采用比例过渡:
Lx bx b L
ZH点里程
KZH K10+182.30 111.54 K10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