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风疹
分证论治
• • 1.邪犯肺卫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轻 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 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 ,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 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 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邪犯肺卫
•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透疹。 • 方药:银翘散加减。 •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 。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 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 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使邪热由肌表 透泄。 •
• 二、鉴别诊断: 麻疹初期:须与感冒鉴别。感冒以发热, 流涕,咳嗽,喷嚏为主症,3~5天左 右身热退,全身皮肤无红疹。 见形期: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相鉴 别。
鉴别诊断
• 风疹
1)前驱期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 2)无麻疹粘膜斑,皮疹出现快,消退 亦快; 3)出疹前即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 结明显肿大,并一直持续到病愈; 4)退疹后无色素沉着或细糠检查
血像 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麻疹病毒分离。 多核巨細胞检查 涂片染色或电子顕
微鏡。
血清抗体检查 ELISA 法麻疹 IgM 阳性,
疹后3天多为阳性。
六.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麻疹病人的 12 %一 15 % ,占麻疹死亡病例的 90 %以上。多数发生在出疹 期,年龄以 5 岁以下,特别是 2 岁以下小儿多见 。在麻疹出疹期,可由于麻疹病毒侵犯呼吸道, 引起病毒性肺炎,表现轻微气促,肺部出现粗湿 罗音,皮疹出齐或进入恢复期,由于抗体产生, 以上症状消失。当继发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时, 中毒症状加重,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第一节 麻疹—其他
• [其他疗法] 为使出疹期疹子透发顺利,可配合外治法 ,常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 加水煮沸后,加入适量黄酒,用毛巾蘸 药液热敷头面或胸背。
预防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就 诊,早隔离,早治疗。如有合并症及时 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 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 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 应医学观察 21 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 应急麻疹疫苗接种。
麻与3
• 麻疹可以以“3”字概括:顺证分为3 期(出热期、见形期、恢复期), 逆证有3种(肺、喉、心肝),发病 过程发热3天,出疹3天,退疹3天, 顺证治疗有3 法(透、清、养)。
第二节
•
风 疹
概念
• 风疹是感受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 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小如沙的淡 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 特征。本病中医学称“风痧”、“隐疹 ”。
• 药物疹
有服药史,皮疹发痒,无呼吸道症 状及粘膜疹。
第一节 麻疹--[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主要辨顺证、逆证(可根据发热、出汗 、呼吸、精神、皮疹等情况进行辨别) 2、顺证辨表里 3、逆证辨脏腑:(合并肺炎、喉炎、脑炎 )
第一节 麻疹--[辨证论治]
• 二、治疗原则: 顺证:以透为顺,以清为要。麻不厌透,麻喜 清凉。
病因病机
• 病因:风疹时邪 • 病机:邪郁肺卫,与气血相搏,外发肌
肤。 • 病位:主在肺卫。少数内传气营,燔灼 肺胃。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 1.患儿有风疹接触史。 • 2.病初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 淡红色斑丘疹,1天后布满全身,出疹l—2天后 ,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皮屑 ,无色素沉着。 • 3.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 •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 分类以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学检测风疹病 毒抗体,患儿恢复期较病初期血清抗体增加4 倍以上可确诊。
• 幼儿急疹
1)仅见于婴幼儿,尤以1岁内多见 2)发病急,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皮疹色鲜红,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 4)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热退出疹。
猩红热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2)前驱期短,发热、咽痛、呕吐 3)前驱期及发疹初期发现“草莓舌” 4)皮肤呈猩红色,皮疹如针尖大小,疹间 无正常皮肤,退疹后皮肤大片脱皮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风疹辨证要点主要是分别证候轻重。 轻微发热,精神安宁,疹色淡红,分布 均匀,病程在3—4天之内者为轻证,病 在肺卫。壮热烦渴,疹色鲜红或紫暗, 分布密集,出疹持续5-7天才见消退,病 程较长者为重证,病在气营。
• 二、治疗原则 • 风痧的治疗,以疏风清热透疹为原则。 邪在肺卫者,治以疏风清热透疹; • 邪在气营者,治以清热凉营解毒。
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透) 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清) 恢复期—养阴生津,清解余邪 (养) 注意三禁— 禁滋补、禁升提、禁固涩。
第一节 麻疹--[辨证论治]
逆证:透疹、解毒、扶正为原则。
麻毒闭肺—佐以宣肺化痰 热毒攻喉—佐以利咽消肿 邪陷心肝—佐以熄风开窍 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
第一节 麻疹--[辨证论治]
(二)逆证: 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 (合并肺炎)皮疹特点+肺炎喘嗽证候 麻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 (合并喉炎)皮疹特点+喉炎证候 毒陷心肝—清营解毒,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 (合并脑炎)皮疹特点+惊风证候 心阳虚脱—固脱救逆—参附龙牡汤加味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 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发病率约为 百万分之一。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 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 以上。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发病,患 者多为少年儿童。临床表现进行性智能 降低,痴呆,肌阵挛,癫痫,晚期昏迷 。
第一节 麻疹--[临床诊断]
典型麻疹临床表现
• 潜伏期 麻疹潜伏期 6一18天,多为 10 天,曾用被动免疫制剂预防,或过去曾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发病者,潜伏期 可延长至3一4周。
典型麻疹
前驱期
约 3--5 日。主要表现为发热( 38--39℃ 以上),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 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与患感冒相似,经 过 3--4 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 血。同时在口腔颊粘膜上有白色斑点, 大小不等,为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 ),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麻疹--[概述]
• 二、发病情况 季节:流行于冬春季节。 年龄:6个月至5岁。 目前: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律。 预后: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 有序布发,则预后良好(顺);但麻疹重症 可产生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命(逆) 。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大 约有4500万例麻疹,其中100万婴儿和儿 童死于麻疹,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非洲国家。1965年我国大约900万 例麻疹被报告,发病率达1432/10万。 60年代初中国用本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 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1965年 开始应用麻疹疫苗,特别是1984年开展 强化计划免疫工作之后,麻疹发病率急 剧下降,年发病率在10/10万左右 。
麻疹流行病学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 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 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麻疹发病后可获 得持久的免疫力,极少有第二次感染麻 疹的。
第一节 麻疹--[病因病机]
• [病因病机]
病因:麻毒时邪 病位:肺脾 病理演变:初侵肺卫,肺失清宣;继而入里 ,郁阻于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疹 出于肌表;毒随疹泄,热去津伤,渐趋 康复。若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可出现麻 毒闭肺、麻毒攻喉及邪陷心肝变证。
• 心肌炎 较少见 ,可心衰。 • 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
•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 后2-5天再次发热;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 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 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 症。
典型麻疹
出疹期:
发热 3--4 日出现皮疹,一般先从耳后、发 际部开始,渐渐波及前额、面、颈及躯 干、四肢,最后是手掌、足底,自上而 下出现稠密的丘疹样的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发疹一般持续 3--4 天。全身毒血 症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可至40℃。
恢复期
皮疹发展至高潮后,全身不适及呼吸道症 状逐渐减退,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退 的顺序与出疹相同,一般在退热后 2 一 3 日皮疹全退,有糠麸样脱屑,面部及躯 干较多,手足较少, 5 一 8 日消失。退疹 后附有色素沉着,1一2 周后完全消失。 咳嗽消失较退热为晚。
预防
体弱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措施, 注射丙种球蛋白,一般认为接触病人 5 日内应 用足量注射,可完全保护避免发病,5 日后或 用量不足,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患儿在 接触麻疹 2日内应急接种麻疹活疫苗,仍可预 防麻疹的发生,若接触 2日后接种,可能减轻 症状,减少并发症。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麻 疹初免年龄为 8月龄,麻疹复种年龄调整为18 一24月龄(即1岁半到2岁)。
时行疾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一节 麻疹--[概述]
• [概述] • 一、定义:为感受麻毒时邪(麻疹病毒 )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病因),以发 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 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 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麻粒样 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 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病症 )。
临床诊断
• [临床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1、病史 2、表现(初期、中期、末期、变证)皮 疹特点、出疹顺序(耳后、发际、头面 、颈部、胸、背、腹部、四肢,最后在 手心、足心见疹点 ) 3、检查:血象、涂片、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