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产品纤维梳理工艺探讨桂亚夫(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制造业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许多纺纱企业感觉压力山大,但一些擅长色纺产品生产研发的厂家的感受却似乎是:这边风景独好!现在已加盟、正加盟和想进入色纺的企业越来越多,色纺队伍在逐年发展壮大。
所以关注色纺个性技术、探讨色纺梳理工艺是有现实意义的。
1色纺梳理对象探讨色纺梳理技术首先要关注色纺梳理对象——纤维原料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有的放矢。
色纺梳理对象与普通本色纺纱是有些区别的。
现代社会时尚、环保、再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正在引导着纺织原料的应用需求产生变化,色纺作为纺纱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
只要回顾、留意一下市场情况,就会发现,十多年来,色纺产品由原先比较单一的以高档纯棉为主的状况逐步向非棉、多样化方向拓展,多种纤维混纺,化纤、功能性纤维的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1.1棉纤维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棉纤维应该仍然是色纺产品不会放弃的主体原料。
棉的舒适性、与肌肤的亲和性对休闲、高档、舒适类产品市场需求,是非棉纤维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取代的。
但棉纤维的供应会越来越受到限制。
因为棉纤维生长与粮食种植对土地资源的争夺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这一矛盾中,棉纤维占用土地资源是必然要让步的一方。
另外:棉纤维染色对环境的污染更是让人头痛的问题。
1.2非棉纤维化纤、功能性纤维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方向,虽然似乎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取代棉纤维,但其美观、靓丽等优点可以作为棉纤维性能不足的补充。
特别是原液着色彩纤的零排放无污染更能顺应时尚、环保、再生、可持续等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
化纤、功能性纤维在色纺产品中的应用比重逐年增长的趋势是不会逆转的。
当然,对于色纺彩色化纤,还不能完全依赖原液着色,即放弃水染彩色化纤。
因为两种彩色化纤的性能各有利弊,原液着色生产过程环保,但生产出的彩色化纤颜色不够鲜艳;水染彩色化纤颜色鲜艳,但可纺性比较差,更遭殃是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对于色纺纤维梳理的工艺技术探讨,我们必需面对现实,既要考虑棉,也要考虑化纤,既要关注染色棉,也要关注彩色化纤,包括原液着色和水染。
染色棉与有色化纤的个性特征肯定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2 色纺梳理工艺技术探讨色纺产品大致可分为常规和差异化两类。
2.1色纺常规产品色纺常规产品梳理的目的雷同于本色纺,主要是为了使棉束分解成单纤维状态,并实现单纤维混和(混色),同时排除杂疵(色点色结)、短绒等。
2.1.1纯棉对于纯棉色纺,一个重要的个性化技术是双梳工艺。
所谓双梳工艺是指部分纤维原料在生产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两次清梳,即双普梳是基本工艺。
甚至还可以再加一次或两次精梳。
采用双梳工艺是为了解决色点问题。
对于色纺,生条中残留的棉结杂质最终成纱时反映为有色疵点。
因为色纺纱由多色纤维组合而成,成纱表现为混合色,但纱中棉结杂质通常是其中某一种纤维的颜色,相比混合色是异色疵点。
这种由棉结杂质形成的异色疵点,是否会成为影响色纺纱产品质量的有害纱疵,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体积大小,主要是看其相比主体混合色是否凸显,这一点与本色纺纱棉结杂质的判别鉴定是不同的。
在色纺纱行业推荐标准(FZ/T 12014-2006 针织用棉色纺纱)中,将纺纱过程中处理不善集结而成的、颜色显现的棉结归为“明显色结”。
以颜色是否显现来判断其是否为有害纱疵,这一判断并不完全取决于棉结的体积大小。
例如:由黑白纤维构成的浅色麻灰纱,本白色纤维形成的棉结,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不太大,不容易显现,只有体积比较大的白棉结才可能成为有害纱疵;而黑纤维形成的棉结,因为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大,小棉结也很容易显现为明显色结,成为有害纱疵。
相反,由黑白纤维构成的深色麻灰纱,黑色纤维形成的棉结,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不太大,不容易显现,只有体积比较大的黑色棉结才可能成为有害纱疵;而本白色纤维形成的棉结,因为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大,小棉结也很容易显现为明显色结,成为有害纱疵。
由此可见:在色纺生产过程中,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不太大、不容易显现的棉结,不是问题,因为属于可包容的无害纱疵。
问题是:与主体混合色反差大的、即使是很细小的棉结,也会因为颜色凸显而成为有害纱疵,而通常的梳理方法又不能清除之,怎么办?双梳工艺因此诞生。
其实双梳工艺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本色纺,经过染色(机械打击、酸、碱、高温)的棉纤维是比较脆弱的,还要再经第二次清花、梳棉、甚至精梳,纤维倍受折腾!这似乎违背纺纱常理,但不采用双梳工艺很难清除细小而明显的色结。
需说明一下:色纺双梳工艺除了可以解决容易显现的细小色结问题,还有利于生产过程色比受控和低耗环保。
因为是双梳,所以纤维染色混色可安排在一梳之后,即二梳时再混色。
二梳混色有利于控制色比波动。
梳棉机对棉纤维进行混色加工时,各色纤维原料的落棉率是无法按既定色比控制的,这就会带来混色比例波动,最终导致产品色差,这对色纺是要害问题。
色不准客户是不会接受的。
纤维原料经过一梳后再二梳时,落棉率很小,该落的一梳已落,二梳主要是清除细小结杂,落棉率小则意味着各色纤维原料因落棉率不受控而带来的混色比例波动小。
一梳后染色低耗环保。
一梳后染色与一梳前原棉染色的重要区别是落棉不同。
一梳后再染色则落棉在染色之前,为未经染色的本色落棉,可再利用的价值高。
如果是一梳前原棉染色,不仅是染色后的色落棉可再利用的价值低,为这部分落棉花费的染色成本及排污也与低耗环保相违背。
采用双梳工艺的注意事项:一是要追求柔性梳理。
因为是反复梳理,所以在梳理器材选配和相关工艺参数设计时,要尽可能不过度损伤纤维。
所以许多色纺厂使用慢速老机,且不配置分梳板等强分梳元件。
二是要遵循重点清除(即局部清除)的原则。
不需双梳的部分不要多此一举。
颜色与主体混合色反差不太大、不容易显现的部分,可以不双梳也不会形成明显色结的部分,则不必双梳。
如果纤维因重复过度梳理而失去可纺性,则意味着前功尽弃!另外:对于纯棉色纺,是可以适度提高车间相对湿度的。
这主要是针对二梳染色棉。
相比本色棉,染色棉中的胶、脂、糖类湿粘性物质减少,这为车间适度增湿奠定了基础,增湿可以增加棉纤维的强力,减少梳理过程的短绒产生,还有利于净化空气、改善梳理车间的生产环境。
2.1.2化纤对于化纤,比如粘、涤色纺产品生产,有时也会需要预开预梳的。
主要是染色化纤,要解决板结、色块问题。
当然,这都是纤维染色惹的祸,如要有一天纤维染色水平提高了,不板结、没有色块,纤维可纺性好,就可以不用预开预梳了。
关于化纤色纺对梳理器材的要求:可想而之,对于染色化纤中的板结、色块,针布选配应考虑到既要梳得开,又要针布自洁不充塞。
这就要求针布既要锋利穿透力强,又要光滑不损伤纤维,既要能充分分解纤维与色块,又不会将色块残留在针布中。
2.1.3混纺对于混纺,如T/C、T/R 混纺:主要是需采用混梳工艺。
就是将不同性能、不同颜色的纤维混合在一起进行梳理,而不是将其分别梳理后再经并条工序并合。
这与普通本色纺纱不同,也属于色纺个性化梳理工艺技术。
有人说:色纺产品有梦幻般的艺术风格,深受消费者青睐,而这梦幻般的色彩奥秘就源自多色纤维空间混合带来的视觉效果。
比如色纺麻灰纱,远看是灰色,近看是黑白组合,所以有梦幻感。
这不同与单染灰色纱布。
混梳是实现异色纤维空间混合最基本、最容易的方法。
根据色彩理论,等量级多色小面积并置才能产生色彩空间混合视觉效果。
单纤维混和是梳棉工序的独特功能,前道开清棉工序未呈单纤维状态,是小棉块小棉束、体积大小不是等量级,不能实现“等量级多色小面积并置”;后道工序虽有并合功能,但并合不等于混和,也难做到“等量级多色小面积并置”,只能起到辅助混和的作用。
而梳棉混梳,单纤维状态混色,是实现异色纤维“等量级多色小面积并置”最容易的方法。
色纺纱产品会出现色斑、色块类质量问题,原因就是有少部分纠结在一起的纤维形成纤维束,没有梳分为单纤维状态。
用色彩理论解析:就是在“等量级多色小面积并置”中出现了一些“非等量级较大面积的色组分”。
对于混梳:一是混梳中的棉部分最好是二梳。
因为是混色,要避免因棉的落棉率带来混色比例波动而导致最终产品差色,化纤部分也要根据其质量情况进行相应的预开、预梳处理;二是梳理针布选配一定要兼顾各种纤维的特性。
含有棉成分的混梳最好是选配棉型针布,力求柔性梳理。
关于上述梳理器材及梳理工艺参数的具体选配与设定,应充分发挥设备器材供应商的作用,工艺是以设备器材为基础的。
比如:因为金轮公司有可减少嵌花的驼峰针布,所以色纺厂遇到化纤中含有色块糊针问题时才能选配驼峰针布,并制定相应的驼峰针布工艺,解决梳理时针布自洁不充塞问题。
再如:因为金轮公司研发了双齿针布,纺纱时才有双齿针布可选配,才可以摸索双齿针布工艺,提高梳理质量。
如果没有驼峰针布、双齿针布,相关技术选配、工艺配置优化则无从谈起。
另外,客观地讲:对于色纺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针布是无法做到一品一策的,相关工艺也不能一品一换,不现实,梳理器材不是胶辊钢丝圈,不是低值易耗品,也不好频繁调换,只能方向性掌握。
所以针布选型与大幅度调整机器工艺都不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事。
色纺厂针布选配可以交给器材供应商,纺厂只是选择供应商和提要求,由供方针布专家按其需求给方案。
2.2色纺差异化产品段彩纱、彩点纱、雪花纱、雨滴纱等色纺差异化产品有一共同特征:构成产品的纤维可分为主体与点缀两个部分。
点缀部分生产加工要采取个性化的梳理技术;主体与点缀结合也要有合理的工艺方法。
举例说明如下:2.2.1段彩纱对于段彩纱,点缀部分生产加工就是“段彩”部分的生产加工。
如果是要追求“段彩”部分在主体部分的衬托下能表现出艳丽耀眼的风格。
那“段彩”部分的纤维生产加工就要采取精梳、特梳工艺。
如果“段彩”部分是染色棉,最好是双梳、精梳。
最终形成的“段彩”部分才会有光泽、艳丽耀眼;如果“段彩”部分是彩色化纤,选用水染彩纤会比原液着色鲜艳。
那生产加工过程可能要解决纤维板结、色块问题,要进行预开预梳。
2.2.2彩点纱、雪花纱对于彩点纱、雪花纱,一是“彩点”、“雪花”的生产加工。
与其说是梳理纤维还不如说是对纤维进行搓揉加工。
对于此类“点缀”的生产加工,既不能让纤维充分分解分离,也不能排除棉结疵点。
因为纤维充分解就没有“彩点”、“雪花”了,排除棉结疵点则意味着去除“彩点”、“雪花”。
为了加工出“雪花”、“彩点”,必需变“梳理”为“搓揉”,变“清除”为“保留”。
自然要采取一些非常规、反常规的梳理工艺:盖板针布反置、梳理隔距放大、循环搓揉加工等。
二是主体与点缀结合。
“彩点”成分是预先特制的,“雪花”成分主要是前纺落棉之类的利用,这些点缀成分与构成纱线主体的纤维成分在梳理工序的结合要有不同常规的特殊工艺方案。
梳理技术方案是要兼顾平衡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需要分梳的,而点缀部分是不能深度分梳的,需要但只能是适度分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