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学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体育教学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体育教学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江苏省如东县惕安中学顾亚军226400
摘要:作者通过对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析,指出在体育教
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八大操作手段。

为贯彻《新课标》
的四大基本理念,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知识经济
时代所需的健康人才,提供方式、方法与帮助。

关键词:动机学习动机体育教学激发与维持
新的课程标准已实施,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这四大基本理念指导下,课程的价值得以凸显。

如何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以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得以实现?依据学习理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目标的达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1.1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
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
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

正是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两个特征。

1.2 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1.3 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动机可分为多种类型。

但依据对教育教学的
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被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被分为内部动机和外
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
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动机与体育教学
2.1 两者的关系:体育教学课是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实践性课程,身体练习是其重要的典型特征。

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是随着体育学习需要
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对体育学习需要的认识发展而变化的。

体育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兴趣
浓厚、注意力较为集中。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培养和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调动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必不可少。

如幼儿园、小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这是与他们的动机与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上对各种游戏及运动项目较感兴趣,通过锻炼活动满足自身的愿望,喜欢并善于表现自己,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

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逐渐理解体育的健身和社会价值意义,开始把当前的学习锻炼与将来的生活自觉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动机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加强学生和锻炼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3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3.1重视目标的导向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做到尊重
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视学生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积极的、
发展中的人。

使学生对课程目标(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体能,培养
运动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及集体的健康水平,协作进取
的生活态度等)有个清楚明确的认识。

具体到每个单元的各学习领域目标,难
度应适中,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运动技能基础及个体差异等特点。

只有这
样学生才能明确如何去做,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得到强化。

3.2 创设情境化教学条件,引起经验后的情绪化结果:创设情境教学包括问题、
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注意教学时序、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
差距,使学生处于问题的情境中,同时注意引导要有启发性、新颖有趣。

比如
在教学生做滚翻类技术动作时,不妨提出:“假设我们在登山或打球不慎摔跤时,
我们应如才能减小损伤程度呢?”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
其探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3.3 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好奇心:通常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不被满足时,机体便产生一种内趋力,从而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而“认知
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这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
趋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究、操作和掌握行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认知动机。

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认知内
趋力,要求我们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于
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运动需要得以满足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较为稳
定的学习动机。

3.4 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双边互动
的情绪体验。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不协调的师生关系
必然导致冲突,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时刻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做一个爱的使者,视学生为积极的合
作者,让学生从容地接纳你。

这在宏观上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不容忽视的
作用。

3.5 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

它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动作技能,从而形成一种成功的幸福感。

当然这不仅仅定位于学习过程,更要让学生明确人与物的关系,懂得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定能战胜“物”,并引导学生重视整个人生的成就动机。

3.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时、因地、因教育对象的不同,使教学风趣化,学习气氛轻松化。

在情绪、意志、焦虑水平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沉稳心理。

通过合理激发兴趣,满足其不同程度的需要,提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把激发动机放于非智力因素层面上,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3.7 注意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学习反馈是指告诉学生关于其学习情况的进展及其所取得的成绩等信息。

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信息,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起作用,否则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一个篮球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安排一个课时,让大家展示一下自我的水平,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相对差些的给予鼓励,形成一定的对比,并找出成功或不足的正确原因,比如是努力不够还是信心不足等等。

通过正确的归因,使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对学生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大有裨益。

3.8 始终使学生的动机保持在适当的水平:遗传的因素将导致学生不同的体能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运用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不同运动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定个合适自己特点的学习目标。

目标过高或过低、压力过重或过轻,都将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

长此以往,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学习,反而能增加他们的焦虑和紧张程度,甚至会出现延误学生终生的心理障碍。

参考书目: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皮连生等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樊临虎著《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常汝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