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标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发布者:内容:辅导教师23 (发布时间: 2011-11-29 16:28:31)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

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 2011-12-9 13:36:33)答题内容:高中地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部分课堂实录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

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

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

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

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篇二: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篇一: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欧洲和俄罗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斯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5.掌握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其成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本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通过地图分析记忆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重点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3.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原因。

(二)难点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4.俄罗斯的气候分布及其特点三、教学步骤(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小结板书】: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

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洲西部了解些什么?3.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

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

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

进一步体会理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国组成。

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验,搞好对外开放。

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

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细了解一下欧洲西部的一些工业设施和更多的著名产品。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点题板书)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大。

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

同学们应明确这些原因。

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

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

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写—篇文章,关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问题探究】1.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③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区内贸易量大。

问题探究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及其原因问题探究3.(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案例分析:分析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原因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使用量减少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①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造煤炭、钢铁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