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导论课件

计算机导论课件

软件学院 张奕韬 6



2013-11-2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机械时代

17世纪初,英国数学家纳皮尔提出了对数 的概念,并制作了“纳皮尔算筹”,它只 需要做简单的加法就能计算出乘积,从而 大大简化了数值计算的过程。
英国牧师奥锲得创造了原始的对数计算尺,它不
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 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 珍电子计算器面世为止。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肆清、曹岳辉、李利明 编著
计算机导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11-2
甘岚 等 编著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
总评成绩构成
总评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考核指标综合评定。

上课考勤:20% 平时作业及平时表现:20% 上机实验:30% 测试:30%
记 住
关于考勤: 旷课一次-5, 迟到、早退每次-2,请假次数 多者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缺勤3次及以上,成绩为0。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4
计算机发展史-发展篇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诞生以来,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 用,著名的摩尔定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平均每18个月计算机的性能要提高一倍, 而价格要下降一半。 ..\materials\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320x240.Flv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4
2013-11-2
计算机发展史-阿兰•图林

8岁时,他开始尝试写作了一部科学著作,题名 《关于一种显微镜》。1931年,他考入剑桥皇家 学院。



1936年,图林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 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后来被改称《理想计算机》。论文 里论述了一种“图林机”,只要为它编好程序,它就可以承 担其他机器能做的任何工作。 1950年10月,图林的一篇论文《机器能思考吗》首次提出检 验机器智能的“图林试验”,从而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 使他再次荣膺“人工智能之父”称号。 1954年,42岁的阿兰· 图林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 领域奠基性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决定设立“图林奖”, 从195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 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2
计算机发展史-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了 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TRADIC)。 1960年IBM全面推进晶体管化的7000系列电脑。以晶体管为 主要器件的IBM7090型电脑,换下了诞生不过一年的 IBM7090电子管计算机,从1960年到1964年一直统治着科学 计算的领域,并作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典型代表,被永 远载入电脑的史册里。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7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机械时代

17世纪最值得称颂的计算机发明当然属于法国科学 家布莱斯•帕斯卡,帕斯卡为了帮助父亲计算税款 制造了加法器,它第一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因独立发明微积分 而与牛顿齐名,受加法器的启发,在1674年制造 出一台更完善的机械计算机-”乘法器“。 莱布尼茨对计算机的贡献 不仅在于乘法器,公元 1700年左右,莱布尼茨从 中国”易图“(八卦)里 受到启发,最终悟出了二 进制数之真谛。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1
计算机发展史 -人物篇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2
计算机发展史-数字化生存的开拓者

数字计算机首先来源于理论突破,是逻辑 代数为开关电路设计奠定了的数学基础。 逻辑代数又称布尔代数,正是以它的创立 者-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而命名。

1938年,美国数学家香农(C.Shannon), 第一次在布尔代数和继电器开关电路之间 架起了桥梁。著名的论文《继电器和开关 电路的分析》,被认为是通讯历史上最杰 出的理论之一。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5
计算机发展史

人类最早的“计算机”是手指, “digit” 既表示“手指”又表示“整数数字”。 新石器时代早期,“计算机”是结绳,即用 绳子打结的多少来表示数的概念。 “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人类最早有实物作证的计算工具诞生在中 国。祖冲之借助算筹,成功地将圆周率π 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在计算工具领域的另一 项发明,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人钟爱 的“计算机”。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7
计算机发展史-微处理器
第六代
第五代
• Pentium Pro( 高能奔腾)
• 64位的数据总线,典型是Pentium
第四代 • 32位微处理器,典型是80386 第三代 • 16位微处理器,典型是8086 第二代 • 8位微处理器,典型是8080 第一代 • 4位微处理器,典型是4004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5
2013-11-2
计算机发展史-巨型机

集成电路的发明,为制高速运行的超级电脑创造了条件。 1960年,刚成立三年的控制数据公司(CDC),接受美国原 子能委员会的委托,涉足万难之险的巨型机领域。先后” 克雷1号“(CRAY-1)、 ”克雷2号“(CRAY-2)和”克雷 3号“(CRAY-3)巨型机相继问世,并行结构使运算速度分 别达到每秒12亿次和每秒160亿次。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3
计算机发展史-集成电路计算机

基尔比那年35岁,在不超过4平方毫米的面 积上,大约集成了20余个原件。1959年2月 6日,基尔比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专利,这种 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微型固体组合件,从 此被命名为”集成电路“(IC)。


1959年7月30日,仙童半导体公司采用先进的平面处理技术研制 出集成电路,也申请到一项发明专利。 1964年仙童公司”八叛逆“之一的摩尔(G.Moore)博士,以三 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个奇特的理论。摩尔天才地预言说 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以每18个月翻一番 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这种势头。摩尔的这 个预言,因集成电路芯片后来的发展曲线得到证实,并在较长 时期保持着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定律“。201Βιβλιοθήκη -11-2软件学院 张奕韬
18
计算机发展史-个人计算机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在纽约宣布IBM PC个人电脑出世,个人电脑以前所未有 的广度和速度面向大众普及,人类社会 从此跨进个人电脑新纪元。IBM PC主机 板上配臵着64KB存储器,另有5个插槽供 增加内存或链接其他外部设备。它还装 备着显示器、键盘和两个软磁盘驱动器。 它把过去一个大型电脑机房的全套装臵 统统搬到个人的书房上。
计 算 机 导 论
主讲教师:张奕韬
E-mail: qinshi@ QQ:93444774
教材 新编计算机导论
周苏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计算机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方、王兵、李继民 编著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士良、葛兵 编著
软件技术基础教程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0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互连的计算 机的集合。按计算机联网的区域大小,可以把网络分为局 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如在一个房间、一座大楼或是在一个小 范围内的网络就称为局域网,而跨省市、跨国家的网络则 是广域网,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网。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0
计算机发展史-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 制成功。这台机器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 克),即”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的英文缩 写。在ENIAC内部,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 电子管平均每隔7分钟就要烧坏一只。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9
计算机发展史-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电子管诞生为通讯、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 是,真空三极管不仅具有方法功能,还可充当开关器件,其速 度要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此跨进电子的 纪元。 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时期,战争需要给电 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第一台数字计算 机ENIAC,诞生在美国马里兰州阿贝丁陆 军试炮场。
2013-11-2
软件学院 张奕韬
19
计算机发展史-多媒体计算机

1985年出现了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指 可以把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和计算机交互式控制结合 起来,进行综合的处理。多媒体计算机一般由四个部 分构成:多媒体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硬件、声像等多 种媒体的输入输出设备和装置)、多媒体操作系统 (MPCOS)、图形用户接口(GUI)和支持多媒体数据开发 的应用工具软件。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办公自动化领域、计算机辅助工作、多媒体开发和 教育宣传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软件学院 张奕韬 23
2013-11-2
计算机发展史-电子计算机之父


“电子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被戴在数学家 冯· 诺依曼(J. Von Neumann)头上,而 不是ENIAC的两位实际研究者,这是因为 冯· 诺依曼提出了现代电脑的体系结构。 1945年6月,冯· 诺依曼与戈德斯坦、勃克 斯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的 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 告”,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电脑 科学里程碑式的文献。报告明确规定除计 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 运算使用“存储程序”,以便电脑自动依 次执行指令。人们后来把这种“存储程序” 体系结构的机器统称为“诺依曼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