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

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虽然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知,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湿地”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预习呈现][承上启下] 教师:今天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节日知识抢答。

请问:2月14日是什么节日?
学生:情人节!
教师:6月1日什么节日?
学生:儿童节!(学生大笑)
教师:那么2月2日什么节日?
学生:……(各种猜测)
教师:哈哈!我们对洋节日、儿童节关注较多,但对
一些环境主题的节日关注少了一些。

2月2日是世界
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我们的未来!”
从今年的主题也可以看出,湿地的重要性,那么到底
什么是湿地?湿地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展示预习学案
一、湿地的概念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课件投影),说出哪些是湿地及
分属类型。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我们了解湿地的分布,是为了了解湿地的作用以
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湿地有什么重要价值呢?
通过一个简短的抢答互
动,既活跃的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还可以唤醒同学们多
关注环境主题的节日和
重大事件,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学生对湿地有大致的了
解,从而为学习湿地的概
念打下好的基础
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与
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练
习加深对湿地概念与分
布的掌握。

火山湖
小溪
水库
水田沼泽
河流
湖泊
红树林
浅海
雪山
海洋
[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教师点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转承]
[学生分组探究]
[教师归纳提升]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探究二:读宁波东钱湖材料,探讨湿地的重要功能。

提供水资源、农副产品、药材、工业原料……“资源
宝库”
调节气候、美好环境——“天然的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保护生物多样性——“鸟类的天堂”“生命的摇篮”
……
播放湿地问题视频
三、湿地资源的问题和保护探究
探究三:湿地资源问题——以洞庭湖为例
①洞庭湖区农业经
济发达,是我国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分析
洞庭湖区成为“鱼米
之乡”的有利条件?
②洞庭湖萎缩的原因?
③洞庭湖区人们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围湖造田对湖区
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④保护洞庭湖的措施?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归纳知
识。

通过视频资料,加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
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分组
讨论,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洞庭湖变化案例,帮
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总结
出来保护湿地的一般措
施。

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思辩争锋]
[课堂小结]
[课后探究] [布置作业]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现有8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面积23.1万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21.8%,占全省湿地总面积21%。

在全省1万公顷以上6
大湿地中,
就有杭州湾海岸湿地、象山港海岸湿地和三门湾海岸
湿地。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湿地资源面临着污染、
滩涂过度围垦、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诸多问题,亟须
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湿地资源不断减少的趋势。

正方:保护湿地会制约经济发展
反方:保护湿地不会制约经济发展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它的利用与保护关系
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这个问题,
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会用知识进行分析,
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性课题:宁波市东钱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具体要求:
1、调查东钱湖湿地的利用及保护状况。

2、走访和实地调查东钱湖周边居民的生活废水的排放
情况,及房地产和旅游开发对湿地的破坏情况。

3、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
自己的所见所闻,搜集资料,谈一谈东钱湖湿地的开
发复与保护措施。

4、整理资料,撰写成文。

作业本相关章节
最活跃的课堂是学生
思维的碰撞,通过对保护
湿地是否会制约经济发
展的辩论,引发学生去思
考,用论据去支撑自己的
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本课题教学内容,培养
学生整合地理知识的能
力。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
生实地考察及资料收集
整理能力;激发学生地理
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可
持续发展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1.生态效益:动物栖息地,净化水中污染
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
调节径流。

2.经济效益:航运、旅游、野生动植物资
源,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等资源。

3.社会效益:教育科研、美化环境等功能
八、教学反思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以洞庭湖为例,通过案例的探讨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紧扣大纲要求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了预习呈现、课堂探究、思维争锋三个环节。

在学生预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时的给出探讨内容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结合案例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工程中,为避免在探讨时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本人给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并在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样不仅避免课堂讨论冷场,也极大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通过辩论环节将课程推向高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积极配合老师,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有生气,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开辟更大的探讨空间,尤其是最后学生的辩论,非常精彩,学生也意尤为尽,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