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
标题:我眼中的杨振宁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专业:光学
学号:2013021553
姓名:伍洪星
我眼中的杨振宁
摘要:在物理学上,杨振宁是一个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且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但是对于学术之外呢,杨振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综合的评价杨振宁?其晚年回国与28岁女子结婚,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人的热议。
本文依据相关史实记载和相关报道,对杨振宁进行了一个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与评价!
关键词:杨振宁邓稼先贡献品德
由于宋老师讲了有关邓稼先的一些事迹,并提到了杨振宁,这引发了我对杨振宁有一个更深入了解的欲望,在查阅了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写下此文。
或许有人会说我并没有资格去评价杨振宁,对此我只能微微一笑,抱歉,我只是根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说出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杨振宁对于学术方面而言,很伟大,但是他在个人品德行为方面,只是个很平凡的人。
对此我们实无必要对杨振宁胡乱地大赞一通,人无完人,但也无必要把杨振宁批得一无是处。
下面列举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上的贡献,杨振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
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
杨振宁的另一杰出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
而这个“宇称守恒定律”,本来是被视作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的。
他们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一项科学成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也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他近年来另一个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题目。
我想,对于杨振宁先生对理论物理这门学科的贡献有多大,已无须累述。
所以下面我们抛开学术杨老的学术贡献不谈,只谈他的个人行为。
杨振宁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拿到国家奖学金后,于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并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到这里,他与李政道之间的恩怨就不能不提了。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岁出版《李政道论文选集》一篇〈破坏了的宇称〉指出,第一篇论文当中有两个定理,「大部分是我证明的」。
写完那篇论文,杨振宁问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写道,「因为他比我年长几岁。
我对于这个要求感到惊讶。
但是由于中国尊敬长者的传统,我同意了。
」后来李政道检视科学文献,认为这对他
不公平,因此第二篇论文排名反转过来,虽然那篇论文中间的单位圆定理最关键是杨振宁做的。
且不提究竟是谁对提出宇称不守恒这个理论谁的贡献更大,但从此处可以看出来,杨振宁十分在乎名与利的人。
1964年,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
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
由于其父不赞成其加入美国国籍,其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其父至死不承认有其子。
当年在清华大学做专访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我想除了这个原因,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的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
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像华罗庚谢家麟钱三强郭永怀等很多海外学子都选择回国效力,这时候大家会想了,为什么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
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
可是同期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种种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他们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
1971年夏,杨振宁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却有带着打探中国核技术的消息的任务而来的嫌疑,邓稼先说过,我不会在杨振宁面前透露我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
这也可看出杨振宁来者不善。
在他近80岁的时候选择回国养老,享受中国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的美国科学家”,有自己的大房子和保镖。
而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一个28岁的妻子,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翁帆现在是美国国籍)。
杨振宁对自己的评价是: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
当我们回顾杨振宁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时,我们不难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做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公费留学后留在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与李政道争名利;晚年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在82岁时娶28岁的妻子。
他正是这样做的。
说完杨振宁,再说说与他同期出国的好友邓稼先吧!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回国后,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继续研究,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
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
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俗话说的好:学深而为师,德深而为范,或许在“学”方面,杨振宁略高于邓稼先,但是在“德”方面,显然邓稼先高出杨振宁太多。
但对此我认为我们的心胸应该放开阔一点,对于杨振宁,就是因为他是个科学家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应该有伟大的“学”与伟大的“德”,结果发现他在“德”方面也就是个平凡人后而产生些许失望和甚至是愤怒。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人我非常敬重邓稼先老前辈,对于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杨振宁我也同样佩服。
(当然在我心中,邓稼先老前辈的份量是绝对大于杨振宁的)同时也希望我们民族多出他们这样的人才,愿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宽容和更强大,这样才能留得住更多的人材。
参考文献
[1] 季承《李政道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1版
[2] 陈泽辉《杨振宁教授访谈录》台声杂志
[3] 《邓稼先:永恒的骄傲》天津电视台《中国人》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