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油机速度负荷特性试验报告

汽油机速度负荷特性试验报告

汽油机性能试验报告
班级:汽91
姓名:周子超
学号:2009010741
试验时间:2012年4月20日
组别:13
一、试验目的:
1.通过电涡流测功机测量汽油机的速度特性、负荷特性;
2.了解认识试验中对汽油机发动机功率、转矩、转速、燃油消耗率、空燃比、排气温
度的测量方法;
3.通过整理试验数据点,得到汽油机的速度特性、负荷特性曲线,做出相关分析总结
分析对比;
二、实验对象:
表1:汽油机参数
三、试验设备:
表2:主要测试设备表
四、试验台架系统简图:
图1:台架系统简图
第一部分:速度特性
五、试验原理:
1.速度特性试验原理:
利用控制室里的测功机操作面板调节发动机节气门开度稳定为23%。

调节旋钮,使转速以等差400r/min依次递增,本实验中从1200r/min开始增加。

转速每增大400r/min,状态稳定后记录此时的油耗值、空燃比和进气流量,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操作界面记录下此时的转速、扭矩等参数平均值。

边记录,便进行燃油消耗率计算,当燃油消耗率达到500~600(g/kW∙h)时即可。

2.记录数据注意事项:
⑴实验前先需要预热发动机,使发动机的运行达到稳定工况方可进行试验;
⑵在每次改变n后,系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稳定的状态,所以每次改变n之
后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参数稳定之后方可进行记录;
⑶油耗的测量需要利用油耗仪两次测量取平均值;
六、实验数据记录:
1.手工记录数据:
表格 3:汽油机速度特性数据表格(手写记录)
2. 软件记录数据:
表格 4:汽油机速度特性数据表格(电脑记录)
七、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1. 发动机功率校正:
校正公式:eo a e P P α=(点燃机);
1.2
0.699
(
)(
)298
a d
T
p α=;
其中:
eo P —校正有效功率,KW ;
P e —实测有效功率;
T —进气温度,K ;
P d —进气干空气压,d W P P P =-
P —进气总压,KPa ; P w —水蒸气分压,KPa ;
发动机标准进气状态为:
表格5:发动机标准进气状态
考虑试验环境差异后的校正系数:
实验条件为:P=102.3KPa,空气湿度40%。

表格6:校正系数
2.速度特性曲线及分析:
a.转速—功率曲线:
kW
r/min
b.转速—转矩曲线:
N∙m
r/min
c.转速—空燃比曲线:
r/min
r/min
d.转速—进气量曲线:
G a/(kg/h)
r/min
e.转速—排气温度曲线

r/min
f. 转速—充量系数曲线:
充量系数计算:a c s
m v φρ=
;303600a a G m n τ
=⨯;P RT ρ= 从而可以计算出各个转速下的充量系数,如下表:
表格 7:充量系数
r/min
g. 转速—BSFC 曲线:
有效燃油消耗率计算:1000/()e e
B
b g KW h P =⨯•
表格 8:BSFC
N ∙m
g/(KWh)
r/min
%
g/(KWh)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试验,总体结果和变化趋势都与书中趋势相近,但是在3200r/min处出现异常,经过分析,有可能是实验误差导致,也有可能是环境变化导致,总体来讲,实验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二部分:负荷特性
九、实验原理:
利用控制室里的测功机操作面板的n/P模式调节发动机转速稳定在1300r/min,然后在n/M模式下,通过调节旋钮,增大扭矩值,直至找到一个合适的值,使得燃油消耗率达到500~600g/(kW∙h),本实验中取扭矩最大值为155N∙m。

依次相对较均匀地设定扭矩值为25(N∙m)、40(N∙m)、55(N∙m)、70(N∙m)、85(N∙m)、100(N∙m)、115(N∙m)、130(N∙m)、155(N∙m),并记录相对应的油耗值、空燃比和进气流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软件操作界面记录下转速、扭矩等参数的平均值。

十、实验要求及方法:
记录数据注意事项:
⑴实验前先需要预热发动机,使发动机的运行达到稳定工况方可进行试验;
⑵在每次改变M后,系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稳定的状态,所以每次改变M之
后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参数稳定之后方可进行记录;
⑶油耗的测量需要利用油耗仪两次测量取平均值;
十一、实验数据记录:
1.手工记录数据:
表格3:汽油机负荷特性数据表格(手工记录)
2.软件记录数据:
表格4:汽油机负荷特性数据表格(电脑记录)十二、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总结:
表格5:功率修正
2.P e—BSFC曲线:
g/(KWh)
kW
%
g/(KWh)
3.功率—空燃比曲线:
kW
4.功率—排气温度曲线:

kW
5.功率—进气量曲线:
G a/(kg/h)
kW
十三、试验总结:
从各个曲线的走势和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验得到的数据与书中的变化趋势都基本相符,但是从所有图中可以看出,在倒数第二个数据点出产生了较大的误差,在之前的结果分析中并没有给出原因,在这里统一作出说明,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试验点由于同组同学走神没有及时记录,所以是在之后的返工中重新调到相应的转矩处进行的记录,但是由于返工之后的工况、温度、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数据的影响都不能忽略,从而造成了本次试验的缺陷,影响了数据的整体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