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二、康有为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哪些?答:《大同书》,儿童接受社会的公教,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出生后进入育婴远、小学院、中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

环境良好,设置符合年龄的教育设施,严格挑选教师,精心安排课程内容。

三、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答: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国家实施强制的义务教育。

1、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1)教师不懂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狭窄(2)体罚盛行(3)不懂张弛有度2、主张:(1)教师要引导儿童善悟而非强记(2)教学要循序渐进。

(3)论述7种教材:识字、文法、歌诀、问答、说部、门径、名物(字典)(4)规定8-12岁课程表,中西兼学(5)德体智相结合(6)反对男女早婚(7)兴妇学四、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答:(一)地位和作用:重要,6岁前人格陶冶重要时期。

“小学教育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二)论创办工厂和幼稚园:1、如何创办乡村幼稚园:一方面确立创办的目标和方法,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去推广乡村幼稚园。

2、现有弊端: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转变为“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总目标3、论创造的儿童教育: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和发挥创造力,使儿童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功能:(1)解放创造力,六大解放: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

(2)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民主。

(三)儿童科学教育思想:1、科学教育重点在儿童:从儿童时代入手,以爬树为喻,采用新方法和教材,采用福和蒙的玩具2、玩科学把戏父母保护、指导鼓励兴趣和好奇心3、科学教育责任在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教师先掌握然后和孩子一起玩五、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答:(一)儿童观念变革:反对封建错误儿童观,力主儿童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儿童非小大人,有情感、意志、独立人格的生命存在(二)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是希望,是基础,关系祖国命运,是体智发展重要时期。

(三)儿童心理实验研究:1、最早运用观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地研究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鸣808天观察和摄影系统观察实验第一人2、提出儿童期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教育在儿童期的重大意义:儿童期是发展能力时期,具有可发展性质。

3、初步揭示了中国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把它作为教育实施的理论依据。

儿童天性:好动——给机会和适当刺激、爱模仿——以身作则、好奇心强——利用好、爱游戏——根据游戏本能,发展儿童个性,养成公民品质。

六、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答: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幼儿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问题。

1、强调优生优育男女不应有固定婚姻,婚配权属于统治者,严格规定婚配年龄,抛弃不健康婴儿,国家承担幼儿教育职责,设立育儿院,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

2、幼教任务:道德熏陶,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讲故事和做游戏“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游戏必须符合法律精神七、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答:19世纪上班叶德国人,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幼儿教育之父(一)论家庭教育:1、地位:重要,儿童模仿,依赖父母及成员,奠定发展基础2、任务:儿童身体和精神发展:父母要注意:饮食适度、简单;衣着宽松完整;学会观察和思考,对孩子开展语数绘画教学。

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二)幼儿教育的作用与任务: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儿童的世界。

教育的意义来自于教育过程,教育是永无止境的。

主张成立幼儿园,幼儿与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传授知识只是手段。

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儿童的天赋兴趣和性情。

幼儿园的任务: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宣传机构、教育研究机构(三)恩物: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

六种:1、红绿蓝黄紫橙的羊毛结扎的小球直径4cm,球上有线连接,50种玩法,作用:认识统一、无限,认识一些抽象概念2、木制球体、正方体、圆柱体,有穿孔,木棒和细绳。

认识事物形式、性质和关系,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3-4、8个小立方体和长方体组成的木制立方体。

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5、27个等值小立方体和长方体(6)组成的木制立方体(四)作业:游戏活动,具有道德、精神和宗教等价值。

积极的手工劳动有助于训练感觉、发展技能等,深层意义即展现人的内心思想,发展儿童智力,帮助表达内心世界。

恩物与作业比较:相互连接,认识的必要手段。

区别:次序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活动材料看:恩物——固定;作业——可改变;性质: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材料;从儿童的内心需要看,恩物——模仿本能,作业——创造本能。

恩物与作业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认识规律,注意到多种感官参与,体现辩证法思想不足:象征、神秘、形式主义,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五)游戏:1、作用:想象力,做出生活解释,帮助儿童体验社会关系——智力和道德价值2、特点:最适合儿童天性,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手段,发展儿童认识能力,是儿童未来生活的萌芽和缩影,合群和公民3、种类:运动和精神(教学)游戏以唱游为主八、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答:(一)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是蒙氏理论的最基本原则。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儿童内在的潜力,使他能够获得自由的展现和自由的发展。

教育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

“自由”包括智能和道德。

智能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道德自由是防止儿童出现对抗性,儿童自由活动是自由教育的精髓和根本。

自由教育与纪律教育相互协调,自由教育也是自我教育。

教师以儿童为中心。

(二)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早期强调遗传作用,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后来在注重遗传因素同时,倾向于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1)胚胎期与外界环境:0-3岁心理胚胎期,儿童通过无意识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对环境的要求:排除有害因素,专门设置满足儿童内在需要的环境如桌椅、教具、教师等,(2)吸收心理与教育的方式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能通过与环境的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与文化,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行为模式。

对环境要求:必须提供尽可能的精神食粮(3)发展敏感期与教育:儿童发展不同的阶段,每阶段都有某种倾向性与可能性,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特殊敏感性。

要求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利用。

(4)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重点:0-6岁个性形成,教育从诞生开始;6-12岁,有意识学习时期,教育从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12-18岁青春期,进行成人教育。

(三)儿童之家教育内容和方法:1、感官教育:(1)原因:敏感期;心灵的门户,对智力发展重要;可以补救缺陷儿童。

(2)内容:视听嗅味触,以触觉练习为主(3)感官教育的特点及使用要领:教具根据用途分为不同种类,每种教育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保证纯正、清晰;教具能控制儿童使用不当的错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初步知识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读写算3、实际生活训练:(1)日常生活技能练习;(2)园艺活动,受卢梭影响,到大自然;(3)手工作业主要是绘画和泥工;(4)体操,走步,直线,椭圆,8字形(5)节奏动作反对儿童游戏,反对给儿童讲述神话故事。

九、福禄倍尔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比较:答:(一)同:1、受卢梭影响,反束缚和压迫,反外铄论2、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以儿童为本位。

3、研究儿童规律,遵循自然,,强调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4、重视幼儿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教机构及培养大批合格教师从事幼教工作(二)异:1、教育内容方法:福——游戏、恩物、作业,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蒙——“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练习,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2、教学组织形式:福——集体教学;蒙——个别活动,单独学习3、教师作用:福——园丁,关心、指导、教学;蒙——被动“指导者”指导、引导、看护。

乡村教育思潮形成并兴盛于20世纪20-30年代,主张以农民教育为主体,以整个农村为教育场所或舞台,以民族再造与建设乡村为教育目标,以适应、改良和创造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合一之综合方式为施教方式,组织运用导生法来完成,其目标是实现乡村建设,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和重建。

(一)产生原因:1、一战后,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加强乡村教育,唤醒民众;2、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乡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文化,必须从乡村教育入手;3、原来只重城市;4、受国外先进思想影响(二)发展历程:萌发于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人1919年就发表文章关注乡村教育,王拱璧1920年开始农教合一的新村生活实验,成为我国近代乡村教育先行者和最早探索者,1924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促进乡村教育案》,乡村教育思潮形成并蓬勃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乡村教育思潮及运动融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三)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1912年推行平民教育,1923年认识到必须“平民教育下乡”,1926年成立“教师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研究会”宣读《我的教育信条》,1926年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为3万万4千万农民服务“,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乡村教育的依据和原理,陶的乡村教育理论通常被称为“乡村生活改造派。

”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活动的中心,乡村教师作为灵魂,以乡村自治作为组织保证。

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能担当乡村领袖职责,大力提倡师范教育下乡。

2、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愚——缺乏知识力——文艺教育——目标:抒发感情,激励精神,培养农民向上的自主性,主要有文字研究、教材改进、平民读物的编辑、平民文学研究和平民戏剧的开展贫——经济困难——生计教育——目标有三:(1)普及农业科学化,使科学简单实用化(2)组织经济合作(3)运用本地资源开发农村工副业,总体目标培养平民生产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弱——身体衰弱——卫生教育——在预防重于治疗思想指导下,建立县区村三级保健组织,成立巡回医疗队,大力开展节制生育运动,培养强健力私——不团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养成公共心与合作精神,提高团结力和训练自治能力,公民教育最根本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