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目录:1、人际沟通的含义2、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3、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4、人际沟通的特点5、人际空间距离6、沟通中的倾听7、好的倾听者8、人际沟通的八大技巧一、人际沟通的含义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假设甲和乙是进行人际沟通的双方,当甲发出一个信息给乙时,甲就是沟通的主体,乙则是沟通的客体;乙收到甲发来的信息后也会发出一个信息(反馈信息)给甲,此时乙就变成了沟通的主体,甲就变成了沟通的客体。

由此可见,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互为沟通的主体和客体。

有时候,乙接到甲的信息后,并不发出反馈信息。

那些有反馈信息的人际沟通,常被人们称为双向沟通,例如两个人之间进行对话;而只有一方发出信息,而另一方没有反馈信息的人际沟通,就被称为单向沟通,例如电视台播音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实现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是:第一,要有发出信息的人——信息源。

没有信源,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第二,要有信息。

信息是沟通的内容。

人们进行沟通,要是没有内容,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第三,要有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

信息一定要通过一种或几种信息渠道,才能到达目的地——接收者。

常用的信息渠道有对话、动作、表情、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电话、电报、信件等。

第四,要有接收者。

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

如果没有接收者,沟通也不能实现。

第五,反馈。

是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相互间的反应。

信息发送者发送一个信息,接收者回应信息,使其进一步调整沟通内容,因此沟通成为一个连续的相互的过程。

沟通中及时反馈是很重要的,反馈可以减少沟通中的误会,让沟通双方知道思想和情感是否按他们各自的方式来分享。

第六,障碍。

是沟通中阻止理解和准确解释信息的因素。

比如环境中的噪音、沟通双方的情绪、信念和偏见以及跨文化沟通中对不同符号的解释等,都是沟通的障碍。

第七,环境。

沟通发生的环境影响到沟通的效果。

比如,在一个支持性小组中,圆形的座位排列方式能让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更顺利;在心理咨询室中,环境的布置也能直接影响来访者的心情;著名职业经理人余世维说他办公室的门几乎都是不关的,这样的布置实际上显示了老板对员工更开放的态度。

三、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了解什么因素在影响沟通的进行,有利于我们提高沟通技巧,改进沟通的品质。

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主要有:(1)信息源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信息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手势、表情等方面的表达优劣程度。

(2)信息源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

(3)信息源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

(4)信息源的社会地位。

人们获得信息的一个来源之一就是权威,当信息源处于较高社会地位时,我们倾向于更相信对方的话。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影响信息的因素主要有:(1)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信息传递时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即先呈现的信息和最近呈现的信息容易被记住。

(2)信息的内容。

信息的内容直接影响沟通双方,信息传递者力图通过信息的内容传达自己的信念、态度和知识,从而试图影响或改变对方。

(3)信息的处理情况。

选择合适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来表达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语词和语气来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大不一样。

因此,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使之与传播的信息相配合,并符合接收者的需要。

比如,教儿童数数时,借用实物时孩子的理解更容易;演讲时,使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现的图表、图画等信息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五种感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但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电视、广播、报纸、电话等都可以被用作沟通的媒介。

但心理学家研究显示,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是各种沟通中影响力最大的。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影响接收者的因素主要有:(1)接收者的心理选择性。

例如,有些信息接收者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信息接收者不喜欢接收。

(2)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例如,处于喜悦情绪状态的人容易接受他人所提出的要求。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通常是联合发生作用的。

四、人际沟通的特点人际沟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第二,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

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第三,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第四,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

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

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五、人际空间距离可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个体空间的一般距离会因文化有异,也会因地位差异与性别有别,在社交环境里,人们都要遵守支配空间使用与运动的社交准则。

有关人们在人际互动中如何使用空间和距离的研究,被称作空间关系学,这是由霍尔提出的概念,他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0—18英寸(0—46厘米),属于亲爱的人、家庭成员、最好的朋友,在此区域中,可以有身体接触,如拥抱、爱抚、接吻等,话语富于情感,并排斥第三者加入。

个人距离,18英寸—4英尺(46厘米—1.2米),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等在此区域内交往,由于距离有限,在此区域内说话一般避免高声。

社会距离,4—12英尺(1.2—3.6米),在此区域人们相识但不熟悉,人们交往自然,进退也比较容易,既可发展友谊,又可彼此寒暄,纯粹应付。

公共距离,12英尺(3.6米)到目光所及,与陌生人的距离,表明不想有发展,在此区域人们难以单独交往,主要是公共活动,如作报告、等飞机等。

人们每天随着交往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人际空间距离。

在学校,你做演讲时,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最大,是公众距离;在和客户谈判时,你们之间的距离是社会距离;个人距离是你和朋友聊天的距离;等到你回到家,和孩子、爱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就是亲密距离。

当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引起对方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空间距离,这个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让自己不舒服。

接近性的平衡理论认为如果人际距离小到不合适的时候,人们就会减少其他途径的接近性,比如,减少注视、用倾斜的姿势等。

典型事例是在电梯里或公交车的行为,人们为了避免眼神直接接触的尴尬,会采取读书看报或听音乐的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各种公众场合的个人空间越来越狭小。

研究显示出,人们尝试去适应越来越狭小的个人空间。

六、沟通中的倾听当使用倾听技巧的英文listening skills 在google上搜索时,得到的搜索结果数量是惊人的,由此可见,倾听在沟通中是很占分量的。

和说话一样,每个人都在说话,也都在听别人讲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会听。

人生来长着一张嘴,两只耳朵,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多听少说。

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人们在每天的交流中,听是多于说的。

但在听说读写的沟通技能中,倾听却是被教得最少的一项技能。

图9-5 用在各种沟通技巧上的时间的百分比任何不能被理解的沟通都不能算是成功,在有效的倾听中,人们用耳朵去理解别人,表达的是一种尊重的态度。

相比较于说而言,听是较被动的,人们可以通过说来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当听的时候,就得力图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情,这就要求听者搁置自己的偏见和先见,所以倾听是很需要修养的一项沟通技巧。

七、好的倾听者:(1)适当地使用目光接触。

(2)对讲话者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保持注意和警觉。

(3)容忍且不打断(等待讲话者讲完)。

(4)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表示回应。

(5)用不带威胁的语气来提问。

(6)解释、重申和概述讲话者所说的内容。

(7)提供建设性(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

(8)移情(起理解讲话者的作用)。

(9)显示出对讲话者外貌的兴趣。

(10)展示关心的态度,并愿意听。

(11)不批评、不判断。

(12)敞开心扉。

八、人际沟通的八大技巧(一)、面对面沟通的主要因素:人(二)、沟通的前提:当我们带着要沟通的内容(思想、见解、工艺技术方案等)来到你的领导、同事、亲戚或朋友面前,首先他们会想到什么?1、你是谁?2、你要跟我谈什么?3、你谈的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4、如何证明你讲的是事实?5、我为什么要听你讲?6、为什么我要现在听你讲?(三)、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接受你?首先;要学会妆扮自己。

从外表、穿着、打扮上妆扮自己。

其次:从知识上武装自己,从言谈举止上改变自己。

知道你会给她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避免什么样的麻烦或痛苦.人类行为的动机----最求快乐,逃避痛苦(四)、人际沟通的技巧一、沟通的原理1、沟通的重要性:没有沟通就是自我封闭。

2、沟通的目的:把我们的想法、观念、服务、产品让对方接受。

3、沟通的原则:多赢或者双赢。

4、沟通应表达的效果:让对方感觉良好。

5、沟通的三要素:文字7%,语调38%,肢体动作55%。

文字表逻辑、声音传递感觉,肢体传达的是态度。

二、沟通中的金钥匙----问话1、问话的模式:A.开放式的问话:即希望对方自由地发表意见或看法。

开放式发问又分为无限开放式或有限开放式发问。

前者的文化没有特的的答复范围,目的只是让对方讲话。

如“请你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

有限开放式发问即对回答的范围和方向有所限制。

如“你在公司完成任务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开放式发问一般在面谈开始阶段或讨论某一方面问题的起始阶段运用。

B.封闭式发问:即希望对方就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

封闭式发问要比开放式发问差别更深入、更直接。

典型的封闭式发问就是只让对方回答“是”或“否”,如“如果延长时间,是否会有助于你顺利完成任务?”封闭式发问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见。

如果在对方答复后立即提出一些和答复有关的封闭式问题,即表示出沟通者对对方的答复十分在意。

另一方面,如果一直问封闭式问题就表示沟通者不想让对方多表示意见,或对对方的答复不感兴趣。

C.诱导式发问:即以诱导的方式让对方回答某一个问题或者观点。

如“你对这一点怎么看?”或“你同意我的观点么”。

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分寸,否则,会给对方以紧张感,使其被迫回答一些他认为面谈者想听并非自己想真正想说的话,从而不能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