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血糖症_中医治疗

低血糖症_中医治疗

低血糖症目录低血糖症 (1)低血糖症中医辩证施治 (2)【概述】 (2)【病因病理】 (2)【诊断要点】 (2)【辩证分型】 (3)1.心脾两虚症状: (3)2.肝虚风动症状: (3)3.痰热闹窍症状 (3)4.气虚阳脱症状: (3)【分型治疗】 (3)1.心脾两虚治则:补益心脾。

(3)2.肝虚风动治则:养肝熄风。

(4)3.痰热蒙窍治则: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4)4.气虚阳脱治则:益气回阳固脱。

(4)【中成药】 (4)【简便方】 (4)【其它疗法】 (4)【注意事项】 (5)艾灸配合推拿治疗低血糖症临床应用总结 (5)1 低血糖症的中医认识 (5)2 大气下陷论的基本概念 (6)3 艾灸推拿结合治疗的依据及机理 (6)4 艾灸、推拿治疗的优势 (7)5 病案举例 (8)参考文献: (8)西医如何分析中医如何治疗低血糖 (9)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9)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症之一,应积极处理: (10)●少吃多餐 (10)●均衡饮食 (10)●应加以限制的食物 (10)●增加高纤维饮食 (11)●戒烟禁酒 (11)●食物疗法 (11)血糖有多种来源 (12)低血糖的症状 (12)几种常见的低血糖 (12)胰岛素瘤 (12)肝病性低血糖 (13)早期糖尿病 (13)功能性低血糖 (13)治疗低血糖的原因最重要 (13)低血糖症中医辩证施治【概述】低血糖症是指因某种病因引起血糖浓度过低,并由此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为主的证候群。

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最常见的为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多见于中年女性、长期反复发作,但无恶化征象。

其次为胰岛β细胞瘤及各种内分泌病所致者。

低血糖症属中医的“晕厥”、“虚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低血糖症的病因多为禀赋素弱,或病后体虚,脾胃不健,气血乏源,致心肝失养,元神失主,故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脾胃两虚,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虚谷气不充,则饥饿时作;脾虚无以化生气血,升运精微侧五脏失充。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

心血不足,则面色苍白,心悸脉速,甚则无神失主而精神错乱。

肝血不足,虚风内动测四肢麻木或震颤,甚则抽搐。

气血大亏,形神失养测全身瘫软,精神恍惚。

阳气暴脱,汗失固摄,清宫失充,则冷汗频出,神昏晕厥。

此外,酒癖暴饮后,伤及脾胃,清气不升,痰热浊气不降,上蒙清窍,亦致血糖骤降,嗜睡神昏。

【诊断要点】1.饥饿感、焦虑恐惧、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出冷汗、四肢震颤、晕厥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思想不集中、幻觉、狂躁、癫痫样发作等脑功能障碍症状,多于餐后3小时左右发作。

2.空腹血糖偏低或正常,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空腹血浆胰岛素测定偏高。

【辩证分型】1.心脾两虚症状:起病多缓,头晕,汗出,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恐惧健忘,甚则精神异常。

舌淡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两亏,无以上荣,则头晕、面色苍白;气虚失摄则汗出,心血不足,血不藏神,则心悸心慌,恐惧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舌淡苔薄,脉细,均为心脾两虚之征。

2.肝虚风动症状:头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震颤,甚则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口吐白沫。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肝血不足,不荣上窍,则头晕、视物不清;虚风内动,则肢体麻木或震颤,甚至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及口吐白沫等;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均为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之征。

3.痰热闹窍症状:酒癖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酒酿痰热,暴饮之后,痰热内盛,伤及脾胃;脾气不健,清阳不升,胃气不降,痰热浊邪上蒙清窍,故嗜睡、神昏谵语;湿热内迫,则多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4.气虚阳脱症状:心慌饥饿感、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冷汗频出,甚则神昏晕厥。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弱。

证候分析:气血大亏,形神不养,则心慌饥饿感、精神恍惚,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汗失固摄,清宫失充测冷汗频出,神昏晕厥;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弱,均为气虚阳脱之征。

【分型治疗】1.心脾两虚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当归9克酸枣仁12克远志3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龙眼肉15克炙甘草3克随症加减:兼阴虚烦热者,加生地12克、玄参12克、知母9克、天冬9克,以滋阴清热;精神亢奋者,加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以镇静安神。

2.肝虚风动治则:养肝熄风。

方药:补肝散加减。

当归9克山茱萸工2克五味于6克白芍15克黄芪 20克川芎 6克木瓜 6克熟地 12克山药 15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随症加减:癫痛样发作者,加制南星12克、白附子9克,以化痰祛风;胸闷、太息、精神抑郁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以疏肝理气。

3.痰热蒙窍治则: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方药: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

菖蒲9克郁金12克鲜竹沥20克山栀子9克连翘12克竹叶9克木通6克丹皮9克玉枢丹3克随症加减:烦躁口渴头痛者,加生地15克、知母 12克、葛花 9克,以养阴清热,除烦醒脑;呕吐不止者.加黄连3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以清胃降逆。

4.气虚阳脱治则: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人参 12克(另煎)附片 12克太子参 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12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随症加减:肢冷明显者,加干姜5克、肉桂粉2克(兑服);烦躁而肢冷不显者,去附片,加淮小麦30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以养心安神。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黄芪50克、当归10克、大枣20克,水煎服,每日l剂,适用于低血糖症反复发作,心脾两虚者。

【其它疗法】针灸疗法:气虚阳脱型可取人中、百会、足三里、内关等穴,针灸并用,针用补法,灸至病情缓解为止。

食疗法:人参100克、龙眼肉100克、白糖500克。

人参煎汤会渣(渣可另用),与龙眼肉同煮再与白糖一起熬成龙眼糖。

低血糖常发者可于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每次10克。

阴虚有热者不宜。

【注意事项】1.功能性低血糖症有反复发作史,有一定规律性,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常备糖制品以应急。

2.因肿瘤或其他内分泌病引起的低血糖症,应对因治疗。

3.发病垂危时,应及时应用现代医学的抢救治疗措施。

4.避免过度劳作、恶性情绪刺激、酗酒等不良因素影响,同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艾灸配合推拿治疗低血糖症临床应用总结胡斌,马巧琳、(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南郑州)本文原载于《中医研究》2008年第4期,授权环球中医网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低血糖症是由于血中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轻者可能仅感头晕、乏力、心悸、焦虑和出冷汗等,严重者神志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症状的轻重与血糖水平有着相应的关系。

1 低血糖症的中医认识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低血糖症”之说,但从低血糖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来看,根据主症可将其分别归属于中医学“眩晕”、“气脱”、“心悸”等范畴,多辨为虚证。

如《灵枢•口问篇》:“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景岳全书•厥逆》:“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伤寒明理论•悸》:“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

根据患者素体状况及发病时主症进行辨证,可分为1、心脾两虚,2、脾肾双亏,3、肝肾不足,4、心肾阳虚,5、气阴两虚,6、下元亏虚(肾阴、阳、气)六型,且患者素体以气虚、气虚兼阳虚为多见。

艾灸推拿治疗分期进行,发作期艾灸取穴以益气升提为主,辅以行气降气腧穴;缓解期推拿以辨证选穴治疗为主,辅以益气升提腧穴。

2 大气下陷论的基本概念孙玉信老师认为低血糖症多属于大气下陷症,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居于胸中,以“原气为根本”,又靠“水谷之气为养料”来充养,才能发挥走息道而司呼吸,主全身之气,贯心脉而行气血,统摄三焦气化,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等生理功能。

张锡纯云:“肺气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能撑持全身,为诸气纲领”,“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余波”。

饮食的消化腐熟及命门之火的生长旺盛,均依赖于心、肺之阳的布散宣通,“但其布护宣通之原动力,实又赖于胸中大气”。

可见大气“为生命之宗主”,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若因力小负重,或空腹劳作,或病后气力未复而过度活动,或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等形成。

大气下陷出现呼吸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有呼吸停顿,昏然罔觉等症状。

3 艾灸推拿结合治疗的依据及机理孙老师指出:艾灸推拿治疗低血糖症,要注重“大气”及“经气”之间的关系。

急性发作期应以救急,故以益气升提腧穴为主,施用艾灸法,先选百会、太渊、足三里、涌泉。

百会又称三阳五会,有苏厥开窍、升阳固脱之功;太渊为肺经输穴、原穴,又为脉会,有调补肺气、通利血脉之功;足三里为胃之下合,补之可与脾经同气相求,有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之功,是强壮要穴。

上三穴合用,对虚、陷之大气有生升之妙。

然气的特性为升降有序、有升有降,经气循行更是如环无端,故又辅以苏厥宁神开窍、降气潜阳的涌泉,使生升之大气重新复位纳入正常运行而不致躁然虚鼓难以接续。

主辅配合可使下陷之大气恢复正常功能。

艾灸宜多壮,可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灸至手足转温,神志转清为度。

缓解期应以推拿手法调整为主,孙老师认为低血糖症发作期的大气下陷及患者素体均以“虚”为主要病机。

根据经络腧穴理论,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故可根据病位分别选取太冲、太溪;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等病证,故可根据病位分别选取肾俞、气海俞、脾俞;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诸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无误也”,主治虚证,故可选取巨阙;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可治疗所交会经脉的病证,用于病情复杂或所涉及经脉较多的病证,故可选取关元、三阴交。

即辨证选取主穴,心脾两虚者用巨阙、脾俞;脾肾双亏者用脾俞、肾俞、气海俞;肝肾不足者用太冲、太溪;心肾阳虚者用巨阙、肾俞、气海俞;气阴两虚者用关元、三阴交;下元亏虚者用太溪、肾俞、气海俞。

同时又需辅以益气升提腧穴百会、关元、足三里。

主、辅配合可使患者素体偏性得以调整,恢复大气的正常充盛运行状态防其再度下陷。

推拿手法应以点、按、揉等柔和手法为主,幅度宜小,频率宜慢,以取调补之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