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装配式简支梁桥的构造
第四章 装配式简支梁桥的构造
3. 其他钢筋的布置 一般不设斜筋,其它同 钢筋砼梁,按构造布置 (1)箍筋的配置 ①腹板内 ②自支座中心起长度不 小于一倍梁高范围内 , 应采用闭合式箍筋。 ③马蹄部分,另外设置 闭合式加强箍筋,定位 钢筋。
4 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 作用:补充局部梁段内强度不足, 满足极限强度要求,或更好地分 布裂缝和提高梁体韧性 ①防止因梁顶过高的拉应力而产 生的开裂。 ②预加力阶段:防止上缘开裂 运营阶段:加强抗压能力 ③加强承受预加压力的能力 ④部分预应力:补足极限强度 配置不粘结预应力筋:分布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局限性
抗拉强度低,使用时开裂,限制裂缝宽度的同时也 限制了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采用,跨度越大,自 重所占比例越高,跨度难以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优越性 采用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提高抗裂性,增强耐久性和 刚度;尺寸、自重减小;增大跨度;预剪力可以提高 抗剪能力;力筋应力变幅小,疲劳性能好。
(2)扣环接头 1)横隔梁扣环接头 做法:伸出钢筋扣环 A ,按腰圆接头扣环 C ,插短分 布钢筋,浇砼( 0.2~0.5m )
(3)桥面板横向扣环接头
(4)桥面板的企口 铰连接 做法:伸出连结钢 筋,交叉弯制(或 弯转套一根钢筋 上),局部钢筋网, 浇砼铺装层
T梁构造及配筋
例: 16m跨T梁构造 (见下页图) 梁长159.6cm 梁高130cm 梁中心距 220cm 上翼缘宽 预制T梁160cm,安装后220cm,湿接缝60cm, 以减少预制、运输、安装片数,加快施工速度,减轻吊 装重量和加强整体性。 跨中腹板 厚度18cm,纵筋需排5层,每隔60cm主筋相互 焊接,它们与架立筋、斜筋一起组成一片平面骨架。
一. 构造布置 (主梁间距 l间 、横隔梁数量)
桥面宽度 B 一定,l间 决定钢筋、砼用量,构件重量,翼缘
刚度。一般:l间=1.6~2.2m (标准设计采用 1.6m )
端横隔梁必须设置,中横隔梁,一般来说,当梁横向刚性连 接时,横隔梁的间距不应大于 1 0 m ,当为铰接时,其间距可取 5 m左右。 对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一般在梁端、跨中和四分点处各设
比较广泛的桥梁结构形式
一、构造布臵 ( 主梁间距l间 ) 标准设计, l间=1.6m , l间=2.2m 跨径较大的 T梁, l间宜大( 1.8~2.5m )。
二、截面尺寸 1、 截面效率指标
说明: ρ 较大的截面,较为经济,通常希望 ρ =0.45~0.5 以上(通过加大翼缘宽 度,增加梁的间距有效提高 ρ )。
梁端加强钢筋
T梁配筋图
翼缘板配筋:
受力钢筋: 横向,上缘( d≥10mm ,≥5根/m 或 间距≤200mm )
分布钢筋: 沿主梁跨径向( d≥8mm ,间距 ≤200mm , S分布钢筋 ≥0.1%S板
横隔梁配筋
中主梁横隔梁构造
四、主梁的横向连接 1、接头要求 (1)足够的强度; ( 2 )不因反复冲击作用发生松动 2、接头类型 (1) 焊接钢板接头 特点: 强度可靠,焊后立即承载,施工较困难。
特点: 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便于工 业化生产,节省模板和支架,降低劳动强度,缩 短工期。 适用: 中小跨径桥梁,尤其是标准跨径为13~ 40m的桥梁,成为应用最多的桥型。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共108孔,77孔为50米预应力T梁,31孔为20米钢筋 混凝土T梁,450米一连桥面连续;
宽度: 12~18cm ,上宽 下窄,内宽外窄。
配筋构造
1 .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
注:1)Ⅰ类环境是指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 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 2)Ⅱ类环境是 指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使用除冰盐环境;海滨环境。3)Ⅲ类环境是 指海水环境。4)Ⅳ 类环境是指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三、主梁钢筋构造
第四章 装配式简支梁桥的构造
主要内容:
主要截面型式、构造特点;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组合梁桥.
综述
• 简支梁桥是梁式桥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桥型。 • 它受力简单,梁中只有正弯矩,常用T型截面梁这种构造 简单的截面形式; • 体系温变,混凝土收缩徐变,张拉预应力等均不会在梁 中产生附加内力,设计计算方便,最易设计成各种标准 跨径的装配式结构。 • 由于简支梁是静定结构,结构内力不受地基变形的影响, 对基础要求较低,能适用于地基较差的桥址上建桥。 • 在多孔简支梁桥中,相邻桥孔各自单独受力,便于予制、 架设,简化施工管理,施工费用低,因此在城市高架、 跨河大桥的引桥上被广泛采用。 • 为减少伸缩缝装臵,改善行车平整舒适,国内目前常采 用桥面连续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纵向分布钢筋:防止因混凝土收缩等原因产生裂。 直径:d≥8mm 间距:近上缘,间距≤200mm;近下缘,间距≤300mm; 近支座,间距≤100 ~ 150mm。
架立钢筋:布置在上缘,固定箍筋和斜筋并使梁内全部 钢筋形成骨架。 焊接钢筋骨架 :双面焊缝,单面焊缝
保护层厚度,主钢筋离底部净距不小于3厘米,不大于5 厘米,与侧面净距不小与2.5厘米;箍筋不小于1.5厘米;
四、 装配式预应力砼简支梁桥实例 横断面
一般构造
主梁预应力索布臵
T梁梁肋钢筋构造
横隔板细部构造、接头构造
行车道板钢筋构造图
第四节 组合梁桥
减轻预制重量,腹板(梁肋)与桥面板(翼板) 分开预制,再安装; 常用型式: (1)Ⅰ形组合梁桥:适用于钢 筋混凝土和预应 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2)箱形组合梁桥:只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 桥 特点及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结合面处于截面弯曲剪应力较大的部位 —— 注意加强结合面的强度 2、分阶段受力。
1 、宽度: 视 l间 而定,一般比主梁中距小 2cm ,便于调整。 2 、厚度:应满足强度和构造尺寸的要求,通常做成变厚度。 翼板与梁肋衔接处:≥l/10h 翼板的端部:一般≥100mm;横向整体现浇连接的预制T形截面 梁,≥140mm。 ( 3 )横隔梁尺寸 高度: 3/4h,带马蹄者
延至马蹄加宽处;
马蹄尺寸
应满足预加力阶段的强度要求,越宽而矮越经济。 具体由预应力筋的数量和排列、施工方便、力筋弯起及 满足预应力阶段强度的要求而定。 (1)宽度为肋宽的 2~4 倍,管道保护层≥ 60mm ; (2)全宽部分高加 1/2 斜坡区高≈
( 0.15~0.25 ) h ,斜坡陡于45° ;
(3)不宜过高、过大。
一道横隔梁就可满足要求。
二.截面尺寸 ( 1 )主梁梁肋尺寸
1、高度:h经济= ( 1/11~1/16 ) l (跨径大者取小值) 2、宽度: 满足抗剪强度,屈曲稳定,捣固砼要求,尽量薄。 常用 15~18cm 。 3、沿跨径变化:等截面或跨中至梁端,梁肋变厚度以适应剪 力沿梁长变化
( 2 )主梁翼板尺寸
第一节 装配式简支梁桥的构造类型
一、主梁的横 截面形式 П 型、T型、箱 型截面,
最常用T形
模板化生产,
易于系列化、标 准化;
二、构件划分—减轻块重的措施
• 桥梁施工方法的不同导致构件内力的分配、应力 分布的不同;
第二节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
1、一般构造; 2、主要截面尺寸; 3、配筋特点 4、联结、局部构造
组合梁桥概貌
少筋微弯板构造1
少筋微弯板构造2
预应力砼组合箱梁桥构造
思考题 1 、 整体式简支板桥的受力、配筋特点有哪些? 2 、简支斜板桥的受力和配筋有何特点? 3、装配式板桥和装配式梁桥的横向连接方式分别有 哪些? 4、简支梁桥的上部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 作用? 5、如何进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形简支梁桥的构造 布臵和尺寸拟定? 6、为了防止锚具附近混凝土裂缝,应采取哪些构造 措施? 7、 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中,在哪些情况下应将 非预应力钢筋与预应力筋协同配臵?说明非预应力 筋所起的作用。 8、组合式梁桥与装配式梁桥的受力特点有什么不同?
钢筋种类: 纵向主钢筋、架立钢筋、 斜钢筋、箍筋和 分布钢筋等
主筋: 承受正弯矩,抵抗拉力,设置在梁肋的下缘 锚固长度:≥10d
斜钢筋:增强梁体的抗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箍筋:增强主梁的抗剪强度。 直径:d≥8mm ,且≥1/4d主筋 , 间距:≤1/2 倍梁高,且间距≤400mm 近支座≥一倍梁高范围内,间距≤100mm。 配筋率:R235钢筋不小于0.18% ,HRB335钢筋不小 0.12%。
全部弯至梁端锚固:适用于预应力筋数量不多,常用 部分弯出梁顶锚固:适用于预应力筋较多或梁高受限
2 纵向预应力筋的锚固 先张法:主要靠砼的握 裹力锚固在梁内 后张法:通过各类锚具 锚固在梁端或梁顶
后张法的锚固 受力特点:锚具附近有很大的压应力及拉应力(劈裂力)
锚具在梁端的布置原则: (1)尽量减小局部应力; (2)在梁端对称于竖轴布置; (3)锚具之间应留有足够的 净距。
T梁构造—立面、断面
2、主梁高度 等截面简支梁: h/l =1/15~1/25 (跨径大,取小值; 梁数少,取大值)。 从经济而言,宜取大值,一般中等跨径约取1/16~1/18。 3 、其他细部尺寸 对中小跨径,与钢筋砼原则相同 肋宽: 一般不受抗剪强度限制,由构造和施工要求决定 (越薄,ρ 越大)。 通常为:14~16cm 翼缘的厚度
为了防止锚具附近混凝土出现裂缝,应采取的构造措施:
锚固区(离梁端约等于梁高的范围)内设置: (1)加强钢筋网(10 ×10cm);(2)螺旋筋(φ 8);(3)钢垫板(h≥16mm)。
带有预 埋锚具的 预制钢筋 混凝土端 板
封锚:设臵构造钢筋与梁体连接,并浇筑混凝土封 锚,以保护锚具不致锈蚀。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件本身混凝土强度等 级的80%,且不低于C30。
说明: 离锚固端一倍梁高逐渐加高,并加宽至与马蹄同宽。标准设计中,
一般采用自第一道内横隔梁向梁端逐渐变化的形式 。
横隔梁布置 延伸至马蹄的加宽处 、中部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