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冲突与中日关系浅析
历史090302136朱蕾
摘要: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最近的钓鱼岛冲突无疑使这一关系有所恶化。
为更好地利用和延长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认真地使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认识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关键词:钓鱼岛冲突,中日关系,唯物辩证法
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国土面积广大,与许多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鲜、泰国等。
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相处融洽,关系友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十分复杂。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
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而最近于2010年9月7日发生的由日方挑起的中日船舰钓鱼岛相撞事件,无疑又将中日关系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在处理中日关系时我们也应始终贯彻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矛盾分析
矛盾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矛盾,才有运动,才有发展。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时期,还是在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大半国土的时期,都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由于中日两国对历史熟悉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美国、台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将可能长期滞后于两国在经贸等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
而“发展滞后、甚至时而倒退的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两国人民发展互利友好的合作交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并仍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1]。
在这个基本矛盾之上,中日关系与任何事物一样,会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
在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
对于近期来说,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并非法抓扣我国船长詹其雄为主要表现的中日钓鱼岛冲突,无疑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
当然,钓鱼岛问题不是当前中日之间的“唯一矛盾”,中日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矛盾。
但是,作为“主要矛盾”的钓鱼岛问题起到了制约其他非主要矛盾解决的、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钓鱼岛问题这个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其他矛盾也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却可以为解决其他矛盾找到切入点,创造一种相对和谐的对话气氛和条件。
对此我国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其行动的软弱性让我不敢恭维。
一味的口头抗议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当然也不能轻易走到另一个极端——直接诉诸武力。
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一切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也就是说,要更好地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积极寻求两国间的共同利益,采用合宜的外交策略,打造新的外交局面。
邓小平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
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
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时更加不能无所作为。
中国没有必要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
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做让步,只是让步必须是公平的、合理的。
就拿“搁置争议”这一点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可是如果有的国家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我们的决心。
因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主权要求。
这就是我们推行的温和的外交政策,毫无疑问的,这是当前的世界格局的要求。
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
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是理性的外交政策。
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策略。
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长期友好合作,但是在具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己主权与尊严的决心和行动。
最近的钓鱼岛冲突事件,我国渔船在本国领海捕鱼的正常活动,居然遭到了日本舰船的抓扣,船长居然遭到日本政府的羁押,并声称将按日本的相关法律法令进行惩罚,这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欺凌和侮辱,这是对中国人民人权何其严重的侵犯,这是对中国领海和领土主权重大而严峻的侵略和挑衅。
对于这种公然挑衅,我们长期奉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国际环境在改变,中日关系在发展,我们采取的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充满信心,同时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
当然,要使钓鱼岛问题得到解决,要使中日关系步入良好发展的正轨,还有许多路要走。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我们应正确分析事物,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要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同时也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各种思想准备。
中日关系整体是往前发展的,我们应该建立起充分的信心,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促进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事实上,中日双方关系在钓鱼岛冲突前一直展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即中日关系通过十几年政冷经热的发展,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逐渐认识到,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双赢”和互惠的状态,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
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日本却没有如预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挤压”。
相反,中国的利益与在华有着巨大市场和外资规模的日本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日本,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景气杠杆”,双方的GDP增长率对比明显呈正比例,并不是中国发展,就意味着日本吃亏。
中国的资源、人力,日本的技术、资金,形成了双方互补互利的格局。
日本自1979年至2001年,连续向中国提供26679亿9百万日元低息贷款,帮助中国建设了北京地铁二期、首都机场扩建、北京污水处理厂、武汉天河机场、五强溪水利发电、重庆长江第二大桥、秦皇岛码头、稀阳至广州铁路扩建、朔黄铁路、南昆铁路等150个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年利率仅为0.79%~3.5%,偿还期为30年或40年[2],这也表达了日本方面的诚意。
但同时也要看到诸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可能造成中日关系紧张的各种
困难,提前做好迎接这些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
在历史问题上我们绝不退让,坚决要求日本对其侵华罪行道歉,不要歪曲历史;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只接受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这些与日本截然相对的立场必然会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大碍,但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应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切问题。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
事物发展是一个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好量的积累,积极促进事物往好的方向发生质变。
要让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不断积累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内容,促进中日关系的不断升温,达到质的飞跃。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经济联系密切,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这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结果,但主流是合作。
中日关系前景有三: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信任不足;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互信增加;经济关系萎缩,安全形势对立。
近期将保持现状。
中国对日目标是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安全互信方向发展。
但考虑到长期以来“政冷经热”的中日外交现状,我国在领土主权上是绝不能退缩的,对此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得到一定的补偿,政治上也可以在民间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尝试,但不要妄想中日关系一日之间得到改善,主权问题一日之间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冯昭奎. 如何分析中日矛盾[M]. 中国外交, 2006.08.
[2] 马立诚. 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M]. 战略与管理,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