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诀破译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310028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翁士勋教授/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0。
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5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6。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0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0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0。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5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6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0。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5修龄要指6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0,/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0。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0。
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
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
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99#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0。
5修龄要指6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0的真实意义。
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
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5勿药元诠6中。
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
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0与/胎食0。
胎息功夫所谓/胎息0、/胎食0,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5后汉书#方术列传6: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0。
唐#李贤注引5汉武内传6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0。
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5老子6:/专气致柔,能婴儿乎?05庄子#在宥6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0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0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
0在5庄子#大宗师6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05老子6、5庄子6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0。
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
在5太平经6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0的,竟达76处之多。
5道枢#卷三十五6:/至游子曰:抱元守一,乃养生之至要也。
0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0。
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一、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苏轼谈及养生时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
0(见5寄子由三法6)胎息,又称/内呼吸0,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脐带仿效胎儿之呼吸的一种呼吸法。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其5养生四要#卷二6中说:/养生之诀云,调息要调真息。
调真息者,胎息也。
儿在胎中,无吸无呼,气自转运。
养生者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
0明#袁黄5摄生三要6说:/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鼻口,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0晋朝道士葛洪在5抱朴子#内篇#凝滞6中说:/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0较早提出#100##5气功6杂志#胎息概念。
他还具体地介绍了胎息的修炼方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0。
/胎息0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
仅5通志#艺文志6就著录了胎息专著有30部之多。
在5道藏#洞神部#方法类6中5诸真圣胎神用诀6一书就广集29家的胎息法。
5云笈七签6中也有多种胎息法。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5胎息经6:/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0此经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胎息的原理和修炼要领。
历来受到养生家的推崇。
今存幻真先生注本为较早的注本,也最通行。
胎息法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出于宗教的需要,道教徒往往把胎息养生法进行宗教包装,使之神秘化。
如果我们剥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就容易发现,后来道教徒极力渲染的内丹术,实际上就是/胎息0这种行气法的嬗变。
故5道枢#卷三十五6说:/内丹之要在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0。
自从道士陈抟提出太极图之说以后,道家养生家便把内丹术充塞在太极图中,构筑自己的理论图式,以太极图来显示内丹修炼模式,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
金元时的全真教创始人王说:/学道无他,在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
0(李晔5六砚斋二笔6,见5茶香室三钞#卷十八6引)王之后马丹阳也忠实地执行其师的主张,宣扬静心养气的内丹术。
他说: /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
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
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0(5马丹阳道行碑6,转引自陈垣5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6)。
说到底,道家养生法中最具养生价值的就是养气和咽津。
所以唐#幻真先生5胎息铭6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忌以腥膻。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0明#王文禄的5胎息经疏6云:/此胎息铭也,调气咽津以补中宫元气,每时三咽,子时咽之尤养生0。
咽津功用咽津养生在我国历史较悠久。
古人称之为/胎食0的,指的就是咽津。
5汉武#2000年第21卷第3期##101#内传6说:/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0历代医家认识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长寿的宝贵物质,应该咽下。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5千金要方#卷二十七6中说:/玉泉者,口中唾也。
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
0传统医学有关咽津养生的论述不少。
5灵枢#天年6、5素问#刺法论6等都讲到/津液布扬0、/饵吞下津0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
先秦5子华子#北官意问第九6讲到:/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弊。
0 1973年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5天下至道谈6,其中阐述房中养生的/八益0,就谈及/吞服津液0的养生功能。
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人体内唾液的功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论述是一致的。
道家养生家对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称之为/金液还丹0,要/淙淙咽归丹田0(见元#陈致虚5金丹大要6)。
这种唾液有许多好听的名称:金浆玉醴、灵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浆、舌下泉等等。
古人认为吞服这种津液有益于养生保健。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5本草纲目#卷五十二6中,对/口津唾0作了如下的说明:/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
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
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
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0。
咽津养生既有悠久历史,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还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氨基酸以及少量钠、钙等多种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消化、养生、强身。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杀灭艾滋病毒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咽津养生。
道教徒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养生功能。
晋朝5黄庭内景经6多处讲到唾液的功能。
5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6讲到/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0。
此五句意思是说,口是产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能使病害不染身,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咽津养生具体方法,在历代一些养生导引著作中都有叙述。
5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6中记载5八段锦导引法6就记有咽津方法:/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0清#尤乘5寿世青编#十二段锦动功6说,咽津/将舌舐上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捷,咽数以多为妙0。
现代有一种/搅海咽津0的健身法就是利用咽津以治病健身。
#102##5气功6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