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优秀课件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期,
南 渡 前 南 渡 后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
《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背景简介:
李清照创作这首词时 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 而她留在青州老家居住。 爱情甚笃的夫妻暂时分别, 李清照写这首词给赵明诚, 以寄相思。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 ‚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 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 伊世珍《琅嬛记》载: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 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 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 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 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正易安作也。‛ 试分析其‛绝佳‚在何处?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此句是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快乐心情?
没有。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 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 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 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 “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这两句写出了词 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 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2、上阙后三句中哪一字暗含了作者 的心情?请结合本句加以分析 。
“凉” ,一语双关 •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 厨,难御风寒。 • B深层面:独居家中,丈夫不在,内心感 觉孤独凄凉。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 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 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显然,这里的“凉” 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 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 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 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 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 ‚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 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 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 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 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 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 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 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 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 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 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 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 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 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 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 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 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 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 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 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 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 思念之情。
“愁”,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 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 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 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 总缕缕不绝呢?
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 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 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 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 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李 清 照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动作 环境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凄苦无告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 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 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 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 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 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 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 伦的境界。
小结: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贯穿全 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巧妙结合,相映 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 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 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 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 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 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 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 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 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飘 零 之 苦 孀 居 之 悲 晚 景 之 凄
亡 国 之 痛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 事抒情等。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过雁 雨 秋风 黄花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 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 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 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1.抒情造境,情景交融; 2.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3.造语清新,蕴藉深挚。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 ‚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 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 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 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 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 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 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 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 可评价。‛
思考:这三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一连用十四个叠字, 富有音韵美;层进式地 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为全词定下哀婉凄 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 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 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具体 指哪些愁,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1127年赵明诚南下 奔母丧。恰在这时,战 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 徽、钦二宗被掳,高宗 即位,后又南下避难, 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 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 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 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 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 间屋中的书籍、金石、 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 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 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 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 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 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 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 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 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 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 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 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 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 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 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
1、前两句词人抒发怎样的感情?从 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 人,济南章丘人,婉约 派代表词人。有《易安 居士文集》《漱玉词》 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 《声声慢》、《一剪 梅》、《如梦令》等。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 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 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