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人体由206块骨组成,中轴骨及四肢骨的分类、结构和形态特点。

人体关节的特征和分类,重点放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椎间关节和颞下颌关节的构成、构造和运动。

人体肌肉的形态、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一些重要肌肉的起止点和神经支配。

2.熟悉:206块骨的位置、物理成份和化学性质,其它关节的构成、构造和运动,肌群的配布与关节运动的关系。

3.了解:骨组织工程学的最新进展;关节损伤及外科修复;肌的发生及异常。

【教学内容】
1.骨的分类、构造和形态特点。

2.关节的特征和分类。

3.强调六大关节的构成、构造和运动。

4.肌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5.重要的肌肉的起止点、功能和神经支配。

【教学方法】
1.以实验教学和自学为主,结合病例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瓶装标本、瓶外标本、尸体解剖为主,结合教材、图谱、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3.每次课前30~60分钟,阐述本次课的难点、重点。

4.下课前10分钟预留下次课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

【授课学时】
内脏学
【目的要求】
掌握: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的组成和上、下消化道的构成;大消化腺的组成、功能和导管开口。

2.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

3.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男、女生殖器的组成及功能。

5.腹膜的分类、名称和功能。

熟悉:1.内脏的组成及各系统的功能。

2.内脏的位置和基本结构特点。

3.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了解:1.胸腹部脏器的位置关系及外科手术的解剖学基础。

2.肝、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3.各脏器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和大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功能及肝和肝外胆道。

2.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结构特点。

3.肾、输尿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点。

4.男、女内生殖器的形态、位置及乳房和会阴的概念和内容。

5.腹膜的分类及功能。

【教学方法】
1.以实验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理论教学。

2.实验课中以重要脏器示教为主,坚持以病例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标本、挂图,引导学生多动手、多看、多联想式思考。

3.课前1~2小时讲解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并示教。

4.每次下课前15分钟,让同学讨论临床病例的解剖学基础。

5.课中,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与观察实际标本相结合。

【授课学时】
脉管系统掌握脉管系的组成,了解其运输和内分泌功能。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目的要求】
掌握:1.心血管系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

2.心的外形、分部、传导系统和心的血管。

3.大动脉、大静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

4.重要脏器的血管来源、去向。

熟悉: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心传导系的常见变异。

了解:1.心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2.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教学内容】
1.心血管系的组成。

2.心的位置、外形、分部、心传导系和心的动、静脉分布。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脉的起止、走行及分支。

4.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的属支、组成、起止、行径。

5.肝门静脉的属支及交通。

【教学方法】
1.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应用。

2.实验课以标本和尸体解剖为主,结合图谱、挂图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每次课前总结上次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并阐述本次课的难点、重点。

4.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静脉系统学习的理解。

【授课学时】
第十三章感觉器总论
掌握感受器与感觉器的关系。

了解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视器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结构,眼球内容物和房水循环,眼球的辅助装置和泪液的产生与排泄途径。

2.熟悉眼球外形、眶脂体与眶筋膜。

3.了解眼的静脉和神经。

【教学内容】
1.眼球
2.眼副器
【教学方法】
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看标本,猪眼球解剖。

【授课学时】
视器:理论课教学2学时,实验课教学2学时。

第十五章前庭蜗器
【目的要求】
1.掌握:外耳道、中耳的形态结构与交通,鼓室6个壁、听小骨、骨迷路与膜迷路的构成、分部。

2.熟悉:声波空气传导途径。

3.了解:声波骨传导途径。

【教学内容】
1.外耳形态结构。

2.中耳形态结构。

3.内耳形态结构。

【教学方法】理论课用多媒体,实验课看标本,以链霉素中毒性耳聋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

【授课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2学时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总论
【目的要求】
大脑皮层是人类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调控中心。

1.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神经系统的区分;脑和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的起始、走行、分支、支配、损伤后的症状。

通过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与神经系统典型病例分析,掌握神经系统对人体各部的调控作用。

2.熟悉:神经系统的染色、观察方法;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通路及信号传导因子。

3.了解:学习和记忆的物质基础,神经组织工程的概况。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细胞的分类及各种细胞功能。

2.脑的构造及各种中枢的局部定位。

3.脊髓和脑的核团与上、下行纤维束。

4.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的起始、行程、支配、损伤后的症状。

5.神经系统疾病的解剖学基础。

【教学方法】
1.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神经系统的延髓内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综合症、Weber综合征和Benedikt综合征等4~7个典型病例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

2.实验课:结合教材、图谱、挂图、瓶装标本、瓶外标本、实体解剖。

3.每次课前10~15分钟,总结上一次课的内容,并阐述本次课的难点、重点。

4.下课前20分钟让同学以病例为中心展开讨论。

【授课学时】
第二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分泌系统的分类,掌握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中枢部和周围部所包含的内容。

2.熟悉神经系统与弥散性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

3.了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教学内容】
1.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

2.固有神经内分泌系统。

3.内分泌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特征及功能。

【教学方法】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看标本,以甲状腺、垂体或肾上腺疾病为中心开展讨论式教学。

【授课学时】0.5h(理论15分钟,讨论15分钟)
第二十二章内分泌器官
掌握重要内分泌腺即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形态、血液供应。

掌握肾上腺、松果体、胰岛、胸腺、生殖腺的位置和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