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造山带( orogenic belt ):
是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狭长的 线状或弧形延伸地带。后期多数在地表呈现为线状的山脉 隆起带。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 造山带是岩石圈经造山作用而形成。 A linear or arcuate region that has been subjected to folding and other deformation during an orogenic cycle. Orogenic belts are mobile belts during their formative stages, and most of them later became mountain belts by postorogenic processes。(Glossary of Geology, 2005 )
35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岛弧型造山带 岛弧型和科迪勒拉型造山 作用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在 岩浆弧或火山弧之后发育有 边缘海盆地或弧后盆地,后 者在岩浆弧后发育弧后前陆 盆地。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
36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岛弧型造山带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9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① 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 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 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② 磨拉石沉积组合: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岩层发生褶皱 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快速堆积的产 物,即每一次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的磨拉石 沉积组合。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③ 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造山作用发生前后,沉积组合的 性质截然不同。 ④ 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5、显生宙主要增生型造山带
带 布鲁克斯造山带 英努伊特造山带 山 造 (O-C) (S-C) 东 - S) 带 山 加里 (O 造 亚 契 拉 O-P) 巴 ( 阿
科 迪 带 山 造 拉 勒 -Q ) O (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带 山 造 部 ) 东 Q 洲 T亚 (
5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造山作用(orogeny):
是形成造山带的构造过程。是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 背景下,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 重建等复杂的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的地质作用过程。
The process by which structures within fold-belt mountainous area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rusting, folding, and faulting in the outer and higher layers, and plastic folding, metamorphism, and plutonism in the inner and deeper layers. (Glossary of Geology, 2005 )
增生造山带在形成前多具有 “多岛海古地理格局”
增生地体的拼贴过程
阿巴拉契亚增生地体 (古生代造山带)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俯冲型造山作用划分为岛弧型和科迪勒拉型两类。 (1)岛弧型造山作用:是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到另一个 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产生洋内岛弧-海沟系,并经过原始 岛弧、未成熟岛弧和成熟岛弧等发展阶段,洋壳经过渡壳演 化为陆壳,最终形成一个延伸较远、高耸于洋之上的岛弧造 山带。也可称为西太平洋型造山作用。 (2)科迪勒拉型造山作用:是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到大 陆岩石圈板块的被动陆缘之下,使被动陆缘转化为主动(活 动)陆缘,产生陆缘弧沟系,从而形成线性展布于陆缘的科 迪勒拉型造山带,或安第斯型造山带。
3
一、研究意义
造山带是岩石圈和地壳中最强烈的活动带;
造山带是岩石圈和地壳形成演化信息储存和记录 最多的关键地带; 造山带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大陆地质和大陆造山带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发展最 主要的前沿领域之一。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第六章 造山带及其 构造特征
重 点:
掌握: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造山带 存在的标志,全球造山带的分布,造山带 的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典型 造山带的分布、结构组成、主要特征和演 化。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
37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4、增生型(俯冲型)造山作用结束时限的确定 增生造山作用结束时间下限 : ① 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地质体或者组分
增生造山作用结 束时间下限 : ② 卷入增生造 山事件中 最年轻的角度不 整合
(Prokopiev, Toro et al., 2003)
20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
按岩石圈板块聚合阶段:
1、陆缘造山带——环太平洋 2、陆间造山带——天山—兴蒙、秦祁昆—大别—苏鲁 3、陆内造山带——燕山 按造山带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运动方式(Sengor,1990): 转换挤压型(扭压型)、俯冲型、增生型、仰冲型、碰撞型
Windely(1992)的划分方案: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⑤ 构造变形:强烈的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 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造成地壳的大量缩短。 ⑥ 动力变质作用:断裂带附近或者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的 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2、中国造山带的分布
中国造山带可归并为天山—兴蒙造山带、中央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青 藏—滇西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西太平洋造山带四大体系。
19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塔斯曼 造山带 (T-Q )
42
造山带 安第斯 ) (O-Q
典型实例之一:从早古生代演化至今的科迪勒拉增生 型造山带
增生楔地貌
科迪勒拉造山带剖面示意图
古 生代中亚造山带
典 型 实 例 之 二
显生宙具最大的新生地壳增生的造山带
东欧克拉通
西伯利亚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 (CAOB or Altaid Tectonic Collage) 华北克拉通
12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地槽回返说——槽台学说; 板块俯冲、碰撞说——板块构造学说; 多成因造山说——解释板内或陆内造山带 (前沿课题)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大地构造简图
Sengor et al.,1993
中亚造山带的演化(610-250Ma)
Sengor et al.,1993
中亚造山带中面积达 500万km2约300个花岗 岩体的正εNd(t)值指示 了造山带中大规模的新 生地壳增生。
14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1、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布鲁克斯造山带
科 迪 拉 勒 造 带 山
英努伊特造山带


造山带 安第斯拉 巴亚 契源自山 造加里




阿尔卑斯造山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中央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带 山 造 部 东 洲 亚
全球造山带可分为环太平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 、北大西洋带和北冰洋带五个带 15
1、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布鲁克斯造山带 (S-C) 英努伊特造山带 (O-C)
山 造 亚 契 P) 拉 巴 (O阿
带 山 造 东 -S) 里 O 加 ( 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中央造山带 (Pt2-T)
全球显生宙古造山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 洋带和北冰洋带。 17
特提斯(Tethys)
24
三类汇聚边缘与造山带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27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1、定义:
俯冲造山作用是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之 下俯冲,导致在仰冲板块前缘形成山脉或岛链的造山 作用。又称为太平洋型造山作用。造山的主要动力驱 动机制是岩浆的热动力。 俯冲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带即是俯冲造山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