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信息含量分析教学文稿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信息含量分析教学文稿
报显著大于晚披露公司。
图1研究逻辑框架图
2.研究设计
2.1研究设计概述
2.1.1研究设计思想
本文基于前人对会计领域的资本市场的研究,进一步的提出针对我国这一新兴市场上,不仅存
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而且信息披露越迟由信息披露所引起的市场反应就越小。
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早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市场反应强于晚披露公司。在本文研究中,为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信息含量分析
(正文)
1.研究问题、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1.1研究题
及时性是衡量会计信息含量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其实质是会
计信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或使用者要求的时间限度内达到使用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在其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规定及时性为相关性和可靠
及时性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肯定了及时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会计信息含量实质是会计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取决于投资
者能否从会计信息的公布中获得新的信息或能否影响股价。在资本市场上,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
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为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减少双方利益的
回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进一步的验证研究假设。最后,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通过控制其他相
关变量,研究未预期披露时滞是否能够为解释累积超额回报减少提供帮助,即考察未预期披露时滞
的回归系数显著小于0。
通过以上的模型设计,进行样本确定、数据提取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数据处理的结果的出结
论。
2.1.2研究设计框架图
而且个别大股东控制大部分可流通股份的现象非常少见。因此,信息披露越迟,相关信息泄露的可能
性越大,由信息披露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也就越小。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早披露年报的上市
公司市场反应强于晚披露公司。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反常收益和累积超额回报衡量年报披露日附
近的市场反应,则本文的研究假设可进一步解释为:早披露年报上市公司的反常收益和累积超额回
度出台,交易所按照均衡披露的原则统筹安排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公司
年报披露时间上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也对信息披露工作产生了时间上的压力,由此导致了不同
的市场行为。因此本文对及时性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及时性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股权分置改革
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由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构成,某些上市公司可流通股份的市场价值很低,
图2研究设计框架图
2.2
本文主要的分析方法采用的是事件研究方法,具体的分析方法说明如下。
2.2.1窗口的选择
间长的适合长窗口
间
窗口中存在,所以本文采用3个对称的窗口期[-5,5]、[-2,2]、[-1,1]来考察年报公布效应。
冲突,信息披露制度营运而生。按照有效市场理论,由于股价可以对公司信息做出准确的反应,从
而实现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然而由于中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份,大股东拥
有着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越迟,信息向大股东泄露的可能性越大,由
内幕信息给大股东带来的非正常收益也越大。因此,为了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要求上市
进一步量化市场反应的强弱,作者采用了事件研究法,即早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的反常收益和累积
超额回报显著大于晚披露公司。
本文在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了三个不同的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通过研究年报公布日期附近股票的超额回报与公告时滞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其市场反应,即讨
论公告时滞是否与公司股票超额回报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其次,通过比较早晚披露公司的累积超额
公司及时披露那些能够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而年度报告作为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基础性信息
之一,其披露的及时性更是引人关注。
1.2文献回顾
自Ball and Brown首次发表有关论文以来,资本市场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已经扩展为一个广
泛的研究领域。在会计文献中,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披露滞
非正常收益要显著大于晚披露公司。于此同时,Kross和Schroeder(1984)证实了盈余公告的及时
性与盈余公告日附近的非正常收益相关,而且早披露盈余公告的公司非正常收益也显著大于晚披露
公司。因此,对于国外市场经验研究提供的证据显示出,早披露公司的非正常收益显著大于晚披露
公司,而且非正常收益对公告的及时性有联系。
性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及时性会计原则,IASC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
报表的列表》中规定了会计报表披露的合理期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颁
布了第二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该公告包括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为可靠性与
相关性。其中相关性包括了三个构成成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尽管FASB与IASC对
后现象的解释,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二是及时性的信息
含量分析。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的研究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证据。如Gilvoly和Palmon(1982)
经过对1960-197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进行分析,证实了股价对较早披
露盈余的反应要强于对晚披露盈余的反应。之后,Chambers和Penman(1984)研究了早披露公司
但是对于我国这一新兴市场,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aw et al.(2000)和
陈汉文等(2004)年分别对上市公司的盈余公告及时性与业绩变动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检验,指出在
中国市场上也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程小可(2004)进一步验证盈余披露类型
与及时性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同时,盈余披露及时性显著影响了盈余的质量。对于作为基础性信息源
的年度报告而言,除盈余信息外,还包含影响决策的审计意见。巫升柱(2006)进一步提出年度报
告披露时滞与年报中的盈利与否有关系。
上述学者对及时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披露的解释方向,而对信息含量未进行详尽阐述。本
1
文将在这方面展开研究。
1.3研究假说
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于每年4月30日前公布其上一年度财务报告, 1997年预约披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