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学著作。
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约公元前40年)编成。
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确切地反映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形而上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关于“形而上学” ( 2003-1-30 15:41 )唐君毅先生在他的《哲学概论》一书如此说:在西方哲学中,所谓Metaphysics形而上学,原为后物理学之义,可包括Ontology与Cosmology。
后物理学之一名,虽由安德罗利卡斯Andronicus编亚里士多德书而来,但其所以将亚氏论第一原理之书,编次于物理学后,亦可涵有视此部之学问之讨论,乃“自然物之所以为自然物”之进一步或上一部的研究之义。
此正略同形而上之义。
Ontology之语根Onto指“实有”,Cosmology之语根Cosmos指宇宙。
则西方之此诸名之义,正为研究宇宙万有或全体实在事物共由之道或普遍表现之原理之学。
Metaphysics这个字是由Meta和physics两字合成,前者在希腊文是“在......之后”的意思,physics就是物理学。
马克思主义者喜欢把形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然后批评形上学如何如何,其实辩证法唯物论本身就是一套唯物主义的形上学,因为它断言宇宙最后的真实是物质。
形上学可以是唯心的也可以是唯物的,也可以都不是,这个唯心或唯物并不能决定什么。
马克思主义者喜欢把唯心论等同于形上学,事实上从古到今,形上学的思想体系非常繁富,绝对与唯心论不能等同!形而上学,一般而言,都是思辨的theorectical,也就是说是观解的,而非实践的practical。
比如说,宇宙的本质是水、是原子、是理型一直到莱布尼兹是单子等,或说是心灵,或说是物质等,无非都是人的思想所产生出来的思辨的东西,在佛家就叫这种种说法为“戏论”,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的“二律背反”正好检验出正题和反题形成对立(比如说正题是:宇宙有开始。
反题则说宇宙没有开始。
与正题对立。
)经康德的检查,四个背反都是离开经验系列而作出超经验的论断的结果。
在知识上显然是一种假知识。
用现代的分析哲学去看,甚至是连假的资格都没有,只是语言的误用!康德正因为第一批判对形而上学的检定,故在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里,探寻人类的理性实践使用去重建一套形而上学,这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理论的核心在自由意志。
可惜自由意志在康德只是一个设准,而不像儒家所说的是真实地呈现,所以康德的形而上学只能是:METAPHYSICS OF MORAL, 而不是MORAL METAPHYSICS。
跟儒家的想法有差别。
一般而言,道家和佛家都是实践的形而上学,与西方主流的theorectical metaphysics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很容易了解,因为儒道佛都是通过实践的进路去彰显宇宙的真实,而不是透过思想去掌握这些理论。
所以前者是证知,而后者则是思知。
==================基本上要说的上面已经说的很详尽了,我再补充一点.一,把"形而上学"等同于"僵硬的教条",这是国内对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误用,虽然这个误用很可能是有意为之的.在"正经"的哲学里边,没有人这么用.二,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用易经的「形而上」这个词加个「学」字来对译西语的metaphysics.哲学这个词包括比较广.古希腊的时候,数学物理学都可以包括在哲学里边去.文艺复兴以后,经验性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去,哲学仍然包括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人怎么认识世界,意识跟对象孰先孰后),伦理学,美学等等.形而上学多指本体论,有时候也成了哲学的代称.三,「形而下」就是有形体、可视可闻、总之可以具体经验的东西. 相对着,「形而上」就是不可视不可闻、没有具体形体的、也就是不可以经验的东西.四,所以,形而上学就是关与超越经验的事物的学问.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等.我们都不能站到一个造物主的立场上去判断.我这么说,有人就讲了:你怎么知道有造物主?造物主是精神的是物质的,有人格没有?造物主又是谁造的呢?五,那么,对这些超越经验的东西,怎么研究呢?以前有两种方法:一是,有个预言家,告诉你他受到了上帝的启示,世界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你不能跟他理论,因为他也不跟你理论,因为你是人,你有你的局限.他是受了神启的,你肯定是错的.这种方法,是宗教的方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来解释那些人不能经验,不能解释,或尚未经验的事情.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人的理性,逻辑,思辨,去想.从已知的去推未知的.这种方法,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六,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能够用经验来证实的学问.但是我们对次不能满足.因为我们会想:经验能证实的东西只是物质的表面、是表象.物质背后肯定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来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原子分子却能出现这么多的变化.同样的细胞变成的人怎么有的天天上网,有的分秒必争的挣钱?亚里士多德把他自己的关与世界本质的想法放在了「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就是形而上学.七,「形而上学」怎么思考问题呢?我打个很不严谨但多少能说明形而上学研究的性质的比方:某个哲学家看到世界千变万化,此长彼消,而且在他眼里很不完美.他就设想一定有一个更完美的、永恒的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模仿,而且是拙劣的模仿.他看到人生老病死,且人性各异.他就设想在那个理念的世界里,一定有一个人的原型:包涵了我们世界里人的各种变化的原型.我们每个人只是这个原型的一个不同的、但是低了一级的模仿,imitation.八,在康德看来,以前的形而上学很多都是语言和逻辑的误用,所以康德要为哲学澄清语言,建立一个严密的思惟逻辑.所以康德的书叫「纯粹理性批判」.但是这个批判没有终结.随着现代实证科学的发展发达,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以前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的「形而上学」,大都靠不住.没有科学实证的「形而上学」,只能是你这么说可以,我那么说也可以的,高级的高度抽象的智力游戏.九,佛来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批判以前的形而上学是「语言的误用」,「语言游戏」,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客观描述世界的逻辑语言体系.十,逻辑实证主义者们企图建立一个科学方法的模式,用来正确的准确的,客观的描述世界.但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最后大家发现,科学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任何一个客观的实验以前,都有一个预先的不客观的「假设」,而「假设」的提出(为什么是这个假设而不是那个假设),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十一,结果是,人,总是要「形而上学」的.很久没看哲学书了,难免有错,请指正.关与「形而上学」的译名日本中国孰先孰后,在网上查得一篇,摘出相应部分如下:与日制汉字新词入华相同时,中国学人也在从事创制译介西学术语新词汇的工作。
如以“理学”、“性理学”译哲学,“玄学”译形而上学,“格致学”译自然科学、科学,“计财学”、“平准学”译经济学,“名学”译逻辑学,“群学”译社会学,等等。
而日制汉字新词此时一般都经过几十年选择、锤炼,趋于定型,入华后往往取代尚处游移状态的中国自制译词。
如“哲学”取代“理学”,“形而上学”取代“玄学”、“经济学”取代“计财学”,“逻辑学”取代“名学”,“社会学”取代“群学”,“科学”取代“格致学”。
还有一些中国人音译的西洋术语,也被日制汉字意译词所代替,如“葛郎玛”改为“文法”,“赛因斯”改为“科学”,“德谟克拉西”改为“民主”,“德律风”改为“电话”,等等。
摘自冯天瑜、邓新华「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全文网址如下:/sklweb/magaz ... 2F1750?OpenDocument来谈谈比较哲学."形而上学"简而言之,就是从已知,通过精确的概念、严密的逻辑等理性思辨的手段,来推理出世界的本质等未知的事物.其所以如此,是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便存在对人类"理性"的崇拜,以为理性的力量无限之大.中国的思想里,"理性"似乎没有这么尊显的地位,逻辑学的不发达乃一明证.有些说"理"的东西,大多是后来通过佛教的东渐从印度传来.禅宗,这一佛教的中国变种,摒弃了佛教里说理的部分,认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语言(人的理性的表象)的辩理只会带来迷茫.完全依赖感性的"悟",即主张完全从生活的细节里认识世界本质,通过感性"飞跃"到对世界本质的把握.就是说,西方的形而上学方法论,是从已知,通过理性思辨,一步一步推理,达到对世界本质的把握.东方的,中国的禅宗的"悟",是从已知,通过感性,飞跃到对世界的本质的把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叶,德国的佛莱格,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本来是奥地利人、后来师从罗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等开创的英美分析哲学流派,通过对语言逻辑的分析,发现以前的形而上学方法,大都源于错误的逻辑、语言的错误使用.在他们猛烈的批判下,几千年来建立起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大厦,哗啦啦地倒塌了.分析哲学家们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只好放弃对世界本质的追求,对之"存疑"而不论.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有这么一句名言:"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世界的本质"保持沉默",成了禅宗与维特根斯坦的共同点.二者都认识到语言的局限和误区,放弃了通过语言追求世界本质的努力.不过禅宗仍然诉诸于人的"心有灵犀",而分析哲学则对此存而不论,专心去讨论语言本身的问题了.ChLIU:Billy先生一下子把一个哲学系的博士论文题目导入bbs里,让大家各抒己见,可说是善于引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