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及对策分析 精选教育文档

新时期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及对策分析 精选教育文档

新时期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及对策分析粉丝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本文从偶像崇拜现象着手,通过调查分析粉丝文化现象,探索偶像崇拜对现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且赋予积极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引导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本次中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一高校大学生粉丝文化的现状第一,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本部分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大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期能获得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背景。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查人数男女比例约为3∶7,其中各年龄阶段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0岁及以下占42%、21岁至30岁占58%,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占百分比为72%、28%,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比例分别是37%、30%和33%。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在校大学生以女生居多,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户籍所在地城乡差距不大,说明粉丝群体的组成并不因年龄、性别、独生子女与否以及生活地域等差异而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大学生对粉丝文化的关注情况。

通过这一部分的调查,希望能获取大学生对粉丝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感受,了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真实状况。

问卷数据分析显示:50%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关注偶像并第一时间获取偶像的任何消息;38%的学生会一般性关注,看见偶像新闻就留意一下;还有12%的学生属于被动关注,偶像的新闻热起来时才会去关注。

86.7%的学生会主动加入有组织的粉丝群体,其余13.3%的学生则没有。

每年花在追星上的费用显示,在100元以下的占37%,在100元至500元之间的占44%,在501元至1000元之间的占13%,在1000元以上的占6%。

调查结果足以证明偶像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至于爱偶像胜过爱亲人、爱自己,花费金钱、精力在所不惜。

第三,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情况。

通过本部分的调查,从而得到大学生价值观受粉丝文化的影响程度及其倾向性。

在喜欢明星原因这一项调查上,形象良好占27%,成就非凡占25%,才能出众占19%,品质高尚占10%,思想深刻占7%,专业、兴趣相关占10%,欣赏其处世哲学占2%。

此数据显示出大部分学生喜欢明星是因为其外在光鲜亮丽的一面,而不是其内在深层次的一面。

这就说明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带有浮华的功利色彩,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忽视明星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明星“晕轮效应”突出。

.二高校大学生粉丝文化产生的原因1.社会原因第一,娱乐文化利益的驱使。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向产业化、娱乐化发展。

众多商家以及明星利益集团,看到大量追星族潜在的经济价值,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他们大肆宣传炒作明星,给众多追星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追星途径,粉丝文化也顺势而起。

第二,互联网信息的全面介入。

当代社会网络的盛行,渗透在每一个社会人的生活中。

各种通信、传递和传播手段为广泛的交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打开了一扇广阔了窗户,从而促使了粉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粉丝文化以其特有的张力通过互联网感染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

因为作为“粉丝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猎奇心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2.个体原因第一,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寄托。

不少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视为鞭促自我成长的动因。

但如果不把握好度,则有可能会形成负面影响。

少数学生崇拜偶像达到“爱屋及乌”的地步,更有甚者把明星看成是自己的一切。

将自我的喜、怒、哀、乐与所崇拜的明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偶像的生日、喜好、行为不顾一切而对自己的状况缺乏一个正确的把握,习惯如数家珍,地追星,使某些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天职――学习。

极少数痴迷者在一言一行、服装穿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刻意地模仿自己的偶像。

青少年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这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促成了粉丝文化的形成。

第二,寻求归属感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介于成熟与单纯之前的同辈群体,群体当中从众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青少年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尤其在“追星族”中,学生之间的举止交谈,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

如若不参加这些活动,则可能被群体内的其他学生视为落伍、离群。

严重的可能会被排斥,因为追与不追的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心理上归属感缺失,因而就产生更多的群体性追星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在“追星族”的构成中,女学生占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与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细腻敏感的情感体验有关。

在形成这种偶像崇拜之后,粉丝文化也随之形成,这是一种看似自发的,实则是“滚雪球”效应的一种体现,也有可能是非自愿行为。

三高校大学生在粉丝文化影响下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调查显示以文娱明星为主要追星对象的大学生,其人生价值观往往容易出现偏离。

当部分大学生“玩物丧志”,疯狂追星,达到忘我境界时,问题的严重性就不言而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崇拜致使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性淡化自身价值观的主体性淡化是粉丝文化泛滥对大学生负面影响较为显著的一个表现。

大学生是接受快餐式文化的主体,在时代环境下,追逐偶像带来的个人内心欲望的膨胀,导致了大学缺乏自身独立、完整、健康的价值观。

这就如同人偶,只剩下躯壳而缺乏内在立足之根本。

在这种影响下,学生变成了没有独立自我、人云亦云,被蒙蔽了智慧的双眼的人,失去了人生的最基本意义。

2.盲目追星中大学生崇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存在,是粉丝文化中恶性影响的重要体现。

在高校,体现为部分大学生将拥有金钱的数目和个人价值的大小等同起来,把人的尊严、价值等精神层面上的内容物质化、商品化,是扭曲了的价值观、人生观。

粉丝文化中推崇的追星,必然是要消耗大量金钱来填补欲望的沟壑的。

当欲望的黑洞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满足的时候,金钱的诱惑会致使部分学生走上歪路,来满足他们日渐虚无的生活和枯萎的灵魂。

3.盲目崇星中大学生追求功利主义粉丝文化中,存在着最主要的特殊群体――粉丝群体。

这一群体内部功利性泛化带来的问题就是现今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泛滥。

这种现象表现在生活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攀比盛行。

第二,人性世俗化。

粉丝群体中典型表现就是,以见到某明星为骄傲,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享受群体内其他同学的艳羡之情,并以此为由敛财填补追星的花费,致使恶性循环。

.4.无度崇拜中导致大学生碌碌无为在现在的追星环境下,崇拜明星必然就要付出时间、感情和金钱。

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当每天重要的事情变成浏览偶像的主页、关注偶像的动态,这势必影响到学生本职工作的完成,忘记自己的身份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他们本该在校园中奋发图强、锻炼自我,回报自己、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最终迎接这些因过度喜爱、追逐偶像而荒度时光、碌碌无为的粉丝学生群体的,只有他们荒废了的学业和毁灭了的理想。

5.小群体意识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粉丝以同样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所形成的小团体,群体内有共同话题,但是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是不一样的,群体内首先就会有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内部冲突。

粉丝群体毕竟是校园内众多文化群体的一小部分,具有相对封闭的文化团体和心理环境。

在此之前由于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加之舆论媒体对粉丝团体的丑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粉丝对于非粉丝同学的文化偏见有着排斥、抵触心理;因而对待其他的文化群体时会表现出过强的防卫心理,甚至很有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造成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四高校应对大学生粉丝文化消极影响的德育措施面对粉丝文化这一新兴的亚文化,首先要摘除对它的偏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粉丝文化群体是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这些粉丝为自己周围的非粉丝同学带来了许多新奇时尚创造者,的文化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方式和外界新文化、新潮流进行沟通。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这个社会正在经历的非凡变化和发展。

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及现状,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不健康、消极的粉丝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德育角度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学校应转变理念,教师应因势利导第一,要尊重粉丝文化存在,理解追星学生的想法,缩进彼此距离,修筑价值观修正教育的感情基石。

第二,进行相关问题说服教育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例如帮助大学生粉丝养成合理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减少超出自身实际经济水平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第三,要切实关注少数极端粉丝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预防极端行为的出现。

2.利用网络,加强监督管理第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机制,关注实事动态,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第二,过滤网络中消极影响,宣扬偶像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学习偶像身上健康积极的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利用网络媒体了解情况,获取大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内在需求,由源头出发积极引导。

3.开设偶像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形成鉴别力在教育的过程中,疏通重于防堵。

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以下信息。

第一,在选择偶像时,选择有着积极、文明形象且适合自己的偶像。

第二,形成合情合理健康的追星观念。

第三,在偶像的形象出现瑕疵时,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习趋利避害,避免“破罐破摔”现象出现。

4.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大环境,感化学生大学生价值观的修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的整体协作与配合。

应该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作用,将健康粉丝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报刊、广播、网络、微博等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挥粉丝文化正面的作用,营造浓厚的优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更多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