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概念:
教师披文入文本,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站在实施《小语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

二、解读文本的什么?
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

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

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

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对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指出,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有创意的解读是最高层级的解读,在这一层级,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用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文本的文、道、质,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

每位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的实验教师,应认真领会其要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之。

三、怎样正确地解读:
(一)、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燕子说:“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

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

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读的:师: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很快乐。

师:是啊,多开心的小燕子啊!谁能开心地读一读?(指名读)师: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安排这一段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小燕子的过冬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

整体上看,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讲述自己的过冬方式,并没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兴、激动与快乐的情绪。

所以,这位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主题,这也说明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存在问题的。

再如,《珍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的:师:是谁拨开的绿蔓呢?生:是作者。

师:是作者拨开的吗?好好读读。

生:不是,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

师:对!是它自己拨开的。

大家想想,珍珠鸟那么胆小,如果是作者去拨,不是会把它吓坏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争论不休。

最终,这个问题在老师最后的权威认定下确定了结论: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难以想象,教师这种错误的解读,带给学生的将是怎样的一种混沌与迷惑!学语文,意在通过文本感悟其内涵,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与精妙,
进而领悟表达方法,迁移运用。

如果教师自己连最基本的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都做不到,谈何引领又谈何领悟呢?
(二)、适当渗透文章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孔繁森》,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

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

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

”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师:为什么孔繁森在夜里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儿知道不让他去,所以等他们睡着了孔繁森才去的。

师:对,感动吗?谁来读读。

孔繁森夜里去献血,难道仅仅只是怕被孤儿知道吗?让二年级的学生去体会时代中优秀人物的崇高品质本来就有难度,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所以,如果教师在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很快唤起孩子们对人物的崇敬之情。

如果仔细看看教学参考书,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次献血之前,孔繁森为了抚养孤儿,已经去医院献过两次血了。

他的司机为此抱住他失声痛哭,说:“您身体不好,再难咱也不能卖血啊。

”作为一个地委书记,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心里装着的全是别人。

如果在教学这段时教师把这一背景介绍给孩子们,学生对孔繁森夜里悄悄去献血的原因就会有更深层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多元)解读。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

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质)的过程。

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以及“度”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对同一文本的“文、道、质”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广阔的阅读思维空间,由此激发学生多元化解读、个性阅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生怕学生感悟不到,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方法,用自己的阅读感受牵着学生走:师:九色鹿不仅外表美,心灵也美。

看看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九色鹿的心灵美,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画、读)……师:九色鹿是多么勇敢啊,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情况危急的情形读出来?(指名读)……色鹿这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品格,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在反复地诵读与品味中逐渐获得。

上面的这位老师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带着教师的阅读感受去找去读,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使品读这一过程变得枯燥、呆板,使课堂缺少了灵动与生机。

再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话:“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然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环节:师:想象一下,作者被小鸟啄得疼吗?生:不疼。

师:为什么不疼?生:从上面的学习我知道珍珠鸟很喜欢作者,所以这是珍珠鸟表示对作者的友好,所以它不会使劲啄的。

师:你说的真好。

能把这个“啄”字换成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词吗?生:可以换成“吻一吻”。

生:还可以换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鸟对我很友好。

生:还可以换成“亲一亲”。

……师:这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吻啊,同学
们,让人鸟之间的友情伴随着我们的朗读悄悄流淌吧,齐读这一段。

教师抓住“啄”这个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孩子们不同但却精彩的解读中,将爱的种子埋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真正让学生走入了文本。

四、文本解读的“深入”与“巧出”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

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怎样出呢?“出”的一般形式有“读出”、“说出”、“写出”等。

“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