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探究古韵留香——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课题组成员组长:马凡迪组员:崔丹陈祺叶文静王茸田鑫2017年3月目录第一部分:各个朝代服饰详述夏朝服饰……………………………………..商朝服饰………………………………………西周时期服饰…………………………………东周时期服饰……………................................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秦朝服饰………………………………………汉朝服饰………………………………………三国时期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隋唐时期服饰………………………………….两宋时期服饰…………………………………元朝时期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第二部分:古代服饰演变过程概述中国服装的演变,品味从汉朝的汉服到时兴至今。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及信息来源…………….历史背景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服饰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服饰特点夏朝的服饰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
参考依据《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
《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王之吉服则兖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
”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
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
服饰特点商朝服饰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
参考依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西周时期服饰历史背景西周是自夏商之后有一个一统的奴隶社会国家,阶级关系非常严紧,等级关系非常鲜明,这一点在西周的服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服饰特点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
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衣裳也逐渐变宽。
参考依据《周礼》“夏官·弁师”《仪礼》“士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东周时期服饰历史背景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西周的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均以宽带束腰的衣著款样为主服饰特点商代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西周以前,也采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两截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参考依据《中国风俗通史 . 两周卷》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历史背景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
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
服饰特点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参考依据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秦朝服饰历史背景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服饰特点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参考依据《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朝服饰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人们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汉代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服饰制度。
服饰特点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三国时期服饰历史背景三国时期,东吴与邻近的岛国扶桑交流甚密,扶桑人很喜欢吴人的服饰,将其复制过来,并适应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改进,称为“吴服”,也是后来和服的雏形。
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大奥中,其制衣机构就被称为“吴服之间”服饰特点1 新流行和老风格并存,种类很多2 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3 忽广领而大带,忽促身而修袖4 广袖由少而多5 有些贵族开始只穿单衫6 内衣外穿首次登场7 刘海一度流行参考依据《续汉书·舆服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背景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服饰特点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参考依据“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隋唐时期服饰历史背景隋统一全国后,虽然重新实施了汉族的服饰制度,但是仍然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到了唐朝的建立,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呈现出繁荣景象。
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服饰特点隋唐服制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唐代服饰主要通过服色衣、革带和所佩的鱼符来区别尊卑,礼制规定:服色,皇帝的服色为赭黄,饰龙文,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绯色、五品浅绯色、六品深绿色、七品浅绿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浅青色。
参考依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两宋时期服饰历史背景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特点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
参考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
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元朝服饰历史背景在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服饰特点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参考依据《旧唐书·舆服志》载“禁士庶小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庶人不得服赭黄”(《元史舆服志》)。
“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舆服志一)。
明代服饰历史背景明朝服饰属于汉服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服饰特点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参考依据《明史·舆服志》及《明会要》卷二十四《舆服下》的记载“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
”清代服饰历史背景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