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制造业行业分析报告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融资部何育珍摘要:报告对农副食品加工业中的细分行业——豆制品行业整体发展状况、行业销售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豆制品行业的监管体制及行业政策、上下游行业影响、行业准入障碍以及影响该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等,对行业风险进行了揭示,最后将豆制品行业分为生鲜类豆制品、豆制饮品和休闲食品三大类进行竞争情况分析。
一、行业概况(一)行业所处生命周期豆制品加工行业正处于稳定发展期,作为行业中的重要参与者,相关豆制品加工企业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1、与上游的关系豆制品食品生产的主要原辅料为大豆、糖、油、食盐、包装材料等,关联的上游行业主要为大豆种植业、调味品加工业、包装材料制造业。
由于豆制食品制造过程中,以大豆为代表的原材料占生产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对豆制品制造企业的日常运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大豆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大豆质量的变化会影响豆制品的品质和口感,国产大豆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因此比进口大豆更适宜作为豆制食品的生产原料。
近年来,大豆价格波动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使得所有豆制食品加工企业成本压力有所减轻。
较大型的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采购、低价锁定采购、向上游种植基地拓展业务等方式控制生产成本,降低原料价格波动的冲击;而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被市场淘汰。
2、与下游的关系豆制品属于日常生活消费品,行业下游为经销商及商超系统、农贸市场、便利店等各类销售终端市场,最终面对终端消费者。
近年来,我国各形态销售终端市场建设加快,商品流通市场蓬勃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稳步增长,有效地促进了豆制品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壁垒1、市场准入壁垒国家自2007 年起全面实施《豆制品生产许可证(QS)》制度,此外经营豆制食品制造业需要严格执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 版)》等国家食品安全、卫生产业政策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形成了一定市场准入壁垒。
2、销售渠道壁垒豆制食品制造行业下游终端为消费者,基于产品消费特性,终端消费者较为分散,因此本行业主要通过经销商及大型商超零售机构进行产品销售。
经销商培养及体系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及大量资金投入,进入大型商超零售机构合格供应商体系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及长时间的考核。
建立一套可为企业提供持续销售能力、有效的客户跟踪机制和优秀售后服务的经销商及商超零售渠道相结合的市场销售体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大量资金、资源投入,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有效壁垒。
此外,对于保质期较短的生鲜豆制品,控制和防止豆制品变质问题产生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豆制品的冷链销售管理,即生产企业和商超都要建立完善的冷链销售体系,在运输、仓储、销售整个流通链条中的各环节都要保证低温环境,防止断链,这对行业新进入者在资金和渠道建设方面均会形成障碍。
3 、技术壁垒《国家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日趋严格的质量认证及政府监管体系,将逐渐淘汰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设备落后的小型企业,并为后进入本行业者设置了较高的壁垒。
行业优势企业在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生产工艺、产品体系、专有技术等多方面积累了完善的技术经验及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提升行业技术门槛,为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的技术难度。
4、品牌壁垒伴随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消费理念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豆制品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产品质量、企业品牌投入,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营销及品牌推广投入,部分企业在区域市场内已建立起品牌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客户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
新进入者建立一个新的品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及较长时间的积累,在品牌建立初期,新进入者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5、规模化生产壁垒行业内优势企业已具备规模化生产优势,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分摊的单位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稳定、持续的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企业合理规划原材料采购,有效提升生产计划规划效率,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新进入者在前期将面临较大的固定成本压力。
(四)行业监管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从产品最终用途和商业模式看,因终端消费者对豆制品消费速度较快,生产企业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获取利润,所以豆制品生产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从原料和加工工艺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 -2011),豆制食品生产属于“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C139)下的“豆制品制造” (C1392)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所处行业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C13)。
我国豆制品行业准入政策、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主要由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制定。
商务部主要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农业部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各产业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卫生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履行食品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责,积极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生产者诚信体系建设;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对国内生产企业实施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管理产品质量仲裁的检验、鉴定,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下属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豆制品专业委员会” )是豆制品行业的自律性组织,该委员会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能是引导豆制品企业贯彻国家有关部门豆制品行业的方针政策,承担豆制品行业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加强行业管理。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行业,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豆制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豆制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标准如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包括豆制品在内的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十二五” 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重点,并提出大豆加工业要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
这是在食品工业五年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大豆食品”的口号,体现出发展大豆食品已从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层面获得重视。
工信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将大豆食品及深加工技术列为粮食加工业重点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包括先进实用的豆制品加工工艺和设备、传统豆制品和新兴豆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大豆蛋白功能性产品改性技术,提出对大豆食品加工业要加快推进传统豆制品工业化,促进豆制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优质化,形成具有特色的豆制品加工产业区。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将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列为发展目标,到2020 年全国人均全年消费豆类13 公斤,并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有利因素第一个有利因素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豆制品行业的发展。
豆制品行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有利于上游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其发展历来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国务院、农业部、卫生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支持性政策,促进和保护豆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包括1996 年实施的“大豆行动计划” 、2001 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 年)》、2003 年发布的《关于落实进一步扶持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2011 年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年发布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4 年发布的《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等政策文件。
第二个有利因素是人口基数和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
我国拥有超过13 亿的人口数量,为豆制品消费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环境下,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能力提升明显。
加之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出,为豆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个有利因素是公众对大豆营养价值的认识和健康消费理念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权威机构和豆制品企业对大豆营养价值宣传的增加,公众对豆制品的认可和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推荐消费者每天应该食用25g 以上大豆蛋白以发挥其保健功能,豆制品的健康保健功效得到国际认可;卫生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每人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 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 克的大豆及制品。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我国公众的健康饮食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倡导科学饮食和营养均衡,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肉类食品消费,增加绿色健康素食消费,这无疑将促进公众对豆制食品的消费热情,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第四个有利因素是豆制品市场逐渐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随着公众和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政府也加强了对豆制品行业的监管。
各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联合管理、集中规范等多种形式和措施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豆制品市场日趋规范,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家和地方监管部门的各项检验、抽查中,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均显著提高,确保了消费者对豆制品的信心,行业内部也得以公平竞争,有序健康发展。
第五个有利因素是技术进步有助于行业发展。
国内豆制品制造机械及工艺水平提升,自动连续煮浆装置、全自动无菌豆浆灌装设备、智能豆腐干多功能生产流水线、新型UHT超高温灭菌工艺等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应用,我国豆制品行业的生产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效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增加了技术的不可替代性;真空包装、利乐包装、冷链配送等技术的应用延长了豆制品保质期,有效扩大了产品运输和销售半径,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