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
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
具有很强的
性,应
联盟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
“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一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
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段文字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其中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给我们活画出了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孔乙己的这一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作者借助形象化的语言,使所塑造的形象跃然纸上。
3.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因而,语言美可以通过听觉,以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审美主体悦耳怡神。
语言的音乐美在语文教材中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中,音乐美更是熠熠生辉。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调,韵脚的和谐自然等方面。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音乐美就体现在押韵上,首句起韵,二四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它的音乐美则体现在声调的平仄变化上,只要在读时突出它的声调,随着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就似乎能听到诗人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漂零异乡,思念妻儿老小的悲愁之音,感受出诗人爱国思乡的情感。
语言的音乐美要通过朗读
来感受,要读出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4.品味语言的凝炼美
凝炼,是指语言简洁精炼而内蕴丰富。
语言的凝炼美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重点。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说的就是炼字。
在语文教材中语言的凝炼美俯拾皆是,尤其在诗文中。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个句子中的“俱往矣”,这三个字看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