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 再用放大镜观察大屏幕。看有什么发现。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放大镜镜片特点
•中间厚,两端薄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思考:
• 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 么?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 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到眼前,移动物体,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书上照片
• 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 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练习
• 1、放大镜镜片特点是(
)。
• 2、放大镜又叫做(
)。
•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
导入新课
• 同学们,老师遇到一个难题,在一本书上 发现一个非常 小的字,老师没看清楚,现 在还不知道怎么办呢,给 老师出个主意吧? 老师该怎么办?
生活动:
•放大镜是什么样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 它由镜片和柄 构成。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吧
•
5.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 ,其中 园亭、 花木、 湖山、 风月, 件件都 了然于 心,可 是我不 能把它 画出来 。我何 以不能 把它画 出来呢 ?因为 我不能 动手, 不能像 支配筋 肉一样 任意活 动。
•
6.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 ”本来 不是两 件事。 姑且拿 写字做 例来说 。小儿 学写字 ,最初 是描红 ,其次 是写印 本,再 其次是 临帖。 这些方 法都是 借旁人 所写的 字做榜 样,逐 渐养成 手腕筋 肉的习 惯。
•
1.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 的困难 在于, 原有的 形成社 会精英 的方式 由此而 发生突 然的断 裂。正 如一些 研究者 指出的 ,曾经 由科举 制度给 社会提 供的内 聚力量 ,在其 后几十 年中一 直都没 有恢复 过。
•
2.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 适应于 时代要 求的旧 制度, 毕竟是 历史的 大趋势 。但采 取什么 方法, 使制度 改革可 以取得 真正的 效果, 则应是 改革者 考虑的 最为关 键的问 题。
•
3.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 有法律 的效力 。其在 契约文 书上的 运用, 既推动 了古代 契约制 度的发 展完善 ,又丰 富了中 国指纹 文化的 内容和 形式。 同时, 它也为 现代信 用制度 的发展 奠定了 基础。 每个人 都是独 特的, 从指纹 这里似 乎再次 得到了 印证
•
4.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 却不仅 是欣赏 。创造 和欣赏 都要见 到一种 意境。 欣赏见 到意境 就止步 ,创造 却要再 进一步 ,把这 种意境 外射到 具体的 作品中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