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按照空间美学的观点,“空间体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同时也规定着文学艺术的生存美学体验。
而柳永词中具有明确的场景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词这种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达上约定俗成的词语范式,也即宇文所安所说,词所表达的是“陈词滥调”气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场景的直接描写体现出来的。
下面是分享的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的硕士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第一章柳永词中场景的总体特征按照空间美学的观点,“空间体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同时也规定着文学艺术的生存美学体验。
从生存论美学视域看,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生存经验的表达,势必要在文化空间体验中展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由此可见,文艺作品所构造空间的模式在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文艺作品中的场景,则是空间理论中的空间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方式。
柳永词中具有明确的场景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词这种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达上约定俗成的词语范式,也即宇文所安所说,词所表达的是“陈词滥调”气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场景的直接描写体现出来的。
柳永是慢词发展的奠基人,柳永的慢词多用铺叙的表现手法,描述的就是一个个场景。
柳永的慢词中大量使用领字,“一力制作慢词的柳永,也便是词中领字的奠基人。
试打开《乐章集》看,我们惊喜的发现,凡是后世常见的领字,包括单字领、双字领、三字领诸种形态,柳永差不多都尝试用过。
”③柳永词中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就是靠领字来完成的,场景与场景之间相互重叠转换,回环往复,使得词的结构平衡和严谨。
柳永词中的场景描写,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下文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场景范围广泛按照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观点,《花间集》代表了词从产生到定型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温庭箱和韦庄的词,标志着词的形成。
《花间集》的内容具有“狭深性”的空间特点,如欧阳炯所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④词中所描述的大都是贵族化的生活场景,词中所写的主人公大都是女子,描述的场景是她们的生活环境,大都在绣阁闺楼及庭院之中,题材比较集中。
再加上词具有内倾型的文学特征,使得稍后的词一直沿袭花间传统,行写范围比较狭窄。
一直到范仲掩,才对词境进行了较大的开拓。
而柳永的词,有一部分词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描述的是内室中的场景,比如绣阁客馆中的公子佳人,同时伴随着柳永宦游的足印,他还有很多词描述羁旅行役中的所见所闻,包括自然山水以及盛世都会风情。
这些词作大大开拓了词的场景范围,为读者描绘了很多引人入胜、美不胜收而又充满民俗风情的画卷。
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词人写过羁旅行役词,但是那也是偶然为之。
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此类词的词人,这使得柳永词中的场景范围相当广泛,“皇城帝都、三吴西蜀等都市场景,他作过多角度的描绘。
而随着他的宦游行役,西北的千里关河,吴越的云涛烟海,江南的万塾千岩,楚乡淮岸的華村山释等自然山水空间,像流动变换的镜头,一一展现于词世界。
”二、回环叠复的场景构造词产生之初,大都以小令形式面世。
整个唐五代到宋代初年,词坛中小令都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
直至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慢词才得到飞速发展,以致出现慢词和小令齐头并进的局面。
小令一般字数较少,体制很短小,时空容量很有限,讲究意在言外,词中有不尽之意为上佳,张炎《词源》中有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
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小令中的场景大都是单一场景或者二元场景,在描绘这些场景的同时极力增加词中的意蕴,以尽可能多的承载内容,花间词大都是这种情况,如温庭筠词中的场景,按照孙益康先生的观点,“全词两片的联系并不强,因为各片所写似乎仅为单一景色”气因所描述场景的单一,故而增加词中景物相互间的距离,使得词更有张力,容纳更多的景外之意,意外之情。
温庭绮的词中,大都是描写深闺之中女子在静默中思念情人的生活情态,一般只有一个场景,类似摄像中的一个镜头。
而柳永所大量创作的慢词,则与小令的形式有很大不同,李之仪曾评论说:“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
大抵《花间集》中所载为宗。
然多小阕。
至柳耆卿始铺叙层衍,备足无余。
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
”柳永词中的场景,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不停变化,这种回环往复的多重复叠结构,是柳永的首创,是柳永词中场景独特的排布方式。
从时间上来看,一般情况下,词是现在、过去或者未来组合在一起的二重或者三重的时间结构,这是一种单线条的内容排布方式,而柳永的词中,则是由当前场景回想到过去,由过去联想到将来,又由将来转回现在的回环;从空间角度分析,一般词都写主人公思念他人,或者他人思念主人公,柳永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他的词作中是“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试看其词《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熄。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嘆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陵顿翻成忧戚。
愁极。
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处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色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婦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惜。
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帷呢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第二章柳永词中典型场景的研究《毛诗序》云:“玲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也就是说,诗行写的是文人士子的志向、抱负。
词则与诗相对,清代谢章铤在《眠琴小筑词序》中说:诗以道性情尚矣,顾余谓言情之作,诗不如词。
参差其句读,抑扬其声调。
诗所不能达者,宛转而寄之于词,读者如幽香蜜味,心入心脾焉。
诗不易尽,词虽不必务尽,而尽亦不妨焉;诗不宜巧,词虽不在争巧。
而巧亦无碍焉。
其设词愈近,其感人愈深。
范希文、欧阳永叔非一代名德哉?乃观其所为词,与张三影、柳三变未尝不异曲同工。
何哉?嘆乎?夫人必先有所不忍于其家,而后有所不忍于其国,今日之深情款款者,必异日大节之暴蟲者也。
故工诗者馀于性,工词者馀于情。
一、江岸离别场景江岸送别是词中比较常见的场景。
刘师培曾云:“感物兴怀,援情记兴”气在江边送别的时候,烟波浩激的江河延伸到视野所及的尽头,与苍茫辽远的天空相接,构成一个庞大空阔的空间。
词人望着这样的天地,感觉到自己是如此激小,“寄輕幡于天地,激沧海之一粟”。
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此去前途的撤茫,此次与友人分离之后再次相见的无期,万种愁情一起涌上心头,更易引发词人的离别悲情。
离别的时刻令人伤怀,离别前后碰到相似的场景还会触景伤情,正如江掩《别赋》所云:“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一生,仕途坎河,沉论下僚,为了功名利禄四处奔波,無转天涯,羁旅生活使得他不停地面对分离。
柳永又是多情之人,离别触动着他敏感细腻的内心,令他失魂落魄,黯然神伤。
故而在柳永词中,江岸送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的是依依惜别的离情离景,由三个场景组成。
开篇直接描写,点明此次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景象:“骤雨不终日”,突然而来的雨急急地下了一阵,刚刚停下来。
四野显得格外安静,唯有寒婢在凄凄切切的鸣叫着,预示着已到了夏末秋初。
接近傍晚了,暮色沉沉中,主人公面对着为了行人休息和饯别之用的长亭。
这是第一个场景,其中的物象有:寒姆凄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将晚的天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对下文的行情起烘托渲染作用。
下一个场景由两个动态的画面构成,表现的是离别时的情景:都城城门郊外的野地中,搭设着帐幕,朋友正在和主人公宴饮,为他饯行。
可面对着满桌的佳肴,却无法下箸,醇香的美酒在前,也无心畅饮,只因马上就要面临着分别。
这是第一个宴饮的画面。
第二个画面是恋人分离。
二、登高望远场景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喜欢登高远眺,在重阳节这天还有登高远望思念他方亲人的习俗。
孔子曾云:“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能够广博见识,登高时赋诗来扦发自己的情怀,这是古代大夫必备的才能之一。
孟子曾经讲述过孔子登山的事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才子行发自己情怀的一个特定场景,是集体无意识下的一种行为,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登高者期待通过登高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羁洋和束缚,并借以扩大眼界,开阔心胸,使自己超然世外,获得安宁。
登上高山或者站立在高楼上,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平日里熟悉的事物显得澉小而遥远,成为点缀在天地间的背景。
天地是如此的博大浩远,囊括一切。
登高者深刻感觉到自己的撤小,和大自然相比人类的短暂和激小。
天地间只剩自己一个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就像陈子昂所描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情形下,杨慎会感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專参想到的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王安石登高后产生的感觉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苏拭“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比,多了几分进取心和参与意识。
登高之后,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会聚集而喷发出来,这种情绪因人而异,又无比真实。
对于柳永来说,“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騎,永日无言”。
柳永平生的心事,就是与情人分隔两地,无法相见,一腔柔情蜜意无处寄托。
在他登高远望之后,这种情感就尤其突出。
柳永登高望远词中,历来最受瞩目的是《八声甘州》:对溝箭、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风霜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荐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秒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漆留。
想佳人、妆楼颗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想凝愁。
这首词有两个具体的场景,一个是登高之后看到的眼前之景,另一个是想象中佳人在楼上思念我的情景。
在第一个场景中,开篇直接描写登楼之后所看到的景象:深秋霜降时节的傍晚,暴雨急急地从天空洒向江面,雨水弥漫在天地之间,将大地空气都清洗了一番,洗出了一个清爽的秋天;渐渐地,起风了,雨停之后冷风寒气逼人,愈来愈紧,关山河流萧条凄清冷落,夕阳回光返照,惨淡地照射着词人所在高楼;放眼望去,天地间处处是衰败的红花、调零的绿叶,美好季节的景物已经慢慢的消失不见了,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水,一如既往默默地向东流去,仿佛不受季节变迁的影响。
这个场景的景物描写历来受到评论家的推崇,如陈延焯评论说:“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
古今杰作?”,赵令畤记载评论说:“‘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场景所包含的物象有:洒向江面的潇潇暮雨,深秋寒倉逼人的霜风,回光返照的惨淡斜阳,红衰翠减的天地,默默东流的长江水。
第三章柳永词中场景的意蕴艾略特先生说:“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种客观的相关事物’。
换言之,即找到能够激发某一特定情感程式的一套物体,一种情景,一系列事物,人们在看过这些事物之后,就能立即唤起那种相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