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论文摘要:
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对语文课的任务把握不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等现状及原因,探讨了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教师要更新观念,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策略
正文部分: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语文课堂中各种学习形式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逐步得到展现,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正在努力地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教与学的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变化中,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还很令人堪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
但在农村小学。
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转变较慢,部分仍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存在着“两多一少”现象。
老年教
师和年青教师偏多,而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偏少。
很多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
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
部分青年教师上岗后,干劲十足,但对新的教学理念钻研不深,在教学中难做到“求真,求实,求活”,课堂存在“花架”形式。
2、教师对语文课的任务把握不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但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片面地理解课标的要求,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
3、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互动增加了,但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
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观念。
学生课
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4、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低劣还在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性呢?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首先,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
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
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
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二、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审美观念、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也无法存在。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着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而人文性只是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辅助手段,潜藏于语文文本之中。
落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应注重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的积累,一是靠课内阅读、背诵教材中选择的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二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书”的习惯,并随时记下书中的好词、好句,养成随手查字词典的好习惯,为日常的语言交流,写作积累下好的素材。
其次要训练学生扎实的语
言能力。
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进行口语对话,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形成自己的东西。
在小学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渗入人文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工具性技能知识的掌握、吸收,同时有利于小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
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通过抓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以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朗读,读中感悟,善于设计问题,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我们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
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
辅相成,有机结合。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何建华《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有效性》
2、曾军《对中学语文的人文关怀——王又平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0
3、张兰云《浅谈语文学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王岗镇中心学校胡西祥
20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