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结构的认识

常见结构的认识

常见结构的认识
“”教学片段
一、教学目标
了解结构的含义。

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通过学习“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
“”为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单元“结构与设计”的课时。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鹰的身体等结构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

人们将从自然界的结构中获得的灵感应用到技术领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内力、应力概念。

教学重点是结构概念,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应力概念的理解。

而下面的教学片段是本课时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了解结构的含义。

三、教学片段
……
【单元结构与设计】
感受结构
⑴动手
以四人为一组,把全班学生分成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前发给每个小组材料一袋。

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生产当中所需要的物品。

老师检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学习小组制作的物品不同。

有A字形梯子,有篮子,有笼子,……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
老师检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学习小组制作的物品不同。

有A字形梯子,有篮子,有笼子,……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
从外形上看,结构不同。

从使用上看,功能不同。

⑵观察和思考
①展示自然界中有关结构图片:
放映蜂窝、鹰的身体等结构图。

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图
【一、无处不在的结构】
②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结构图
引导学生分析蜂窝、鹰的身体的结构。

蜂窝、鹰的身体结构的优点在哪里?
为什么说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2、感悟结构
让学生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结构中归纳结构概念。

①引导学生从蜂窝、鹰的身体的构造上寻找共同的东西。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②让学生指出结构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序搭配
探究结构
对鹰眼结构的探究性学习
⑴让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
学生阅读案例: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

思考:
①读案例以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说给你的同桌或者告诉大家。

启发:李美兰同学参观溶洞出来后的话是:“鬼斧神工!”,你阅读了这个案例想说什么?
②为什么要研究结构?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
用到技术领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⑵、进一步探究
①为什么鹰可以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面上的动物?
学生看书后能够回答:这是因为它的眼部结构比较特殊。

人类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做中央凹。

而老鹰眼中的中央凹却有两个,这两个中央凹的作用不同,其中一个专门用于接收来自鹰头侧面物体的像,另一个用于接收来自鹰头前方物体的像。

这样,老鹰的视觉范围就宽多了,能兼顾前方和侧面。

②为什么要研究鹰眼的结构?
学生:根据鹰眼的结构,人们正在研制“鹰眼”导弹系统。

这种导弹系统能自动寻找、识别目标并跟踪攻击。

教师:“以色列对哈马斯的定点清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鹰眼”导弹系统的打击精度非常高。

⑶进一步拓展:
①根据你所学过去的物理知识,画出人眼和鹰眼接收光线的草图。

②除了根据鹰眼的结构,人们正在研制“鹰眼”导弹系统以外,你还受到哪些启发?
③如果在人类的视网膜上象鹰一样有两个凹槽,世界将会如何变化?
④将来运用技术手段在人的视网膜造出两个凹槽,有这种可能吗?
⑤人与动物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劣势与优势。

我们人类好多地方不如动物,不能象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不能象鱼一样在水中欢快游荡,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气不如虎。

人类凭什么能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呢?
启发学生回答:凭大脑,凭学习,人类把几千年知识在几年十几年中继承过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总量几年就要翻一番,掌握学习方法很重要。

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竞争,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于不断学习。

⑥假如鹰也能够象人一样学习,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动物界的统治者是人还是鹰?
理解结构
你是怎样理解“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的?
启发:你能否举例说明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改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人的染色体有X染色体、y染色体之分,X染色体、y染
色体不同的搭配和排列,决定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
哇!原来结构是如此这般的神奇。

……
专家点评
我听了海南华侨中学徐道安老师的课,总体感觉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课应该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这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从感受结构、感悟结构到探究结构,最后到理解结构,符合高中生的认识规律。

一个教学片段,就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循环,两个循环不是重复,而是形成梯度,使学生对结构的认识得到提升,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特级教师教学的功力吧!
进一步的分析,我觉得这堂课有如下的闪光点:
——让学生“动手”,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徐老师在这节课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要求学生制作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不限制做某一物品,我觉得这就是徐老师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其结果,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学习小组制作的物品不同。

有A字形梯子、篮子、笼子等等,达到了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结构,认识到结构不同,功能不同。

除此之外,
还体现了技术课的特点,这堂课是技术课而不是物理课,它比物理等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贴近“动手”。

徐老师把四个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制作一个物品,让学生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对教材进行了挖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顾建军主编的江苏教育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精选了一些很好的案例,“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徐老师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深挖,他让学生自学了这个案例之后,并不是要学生回答案例中的相关知识就完事。

而是要学生讨论并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鹰眼的结构?这个问题较易回答,通过对鹰眼结构的分析研究把成果运用到技术领域,开发出新的产品,如导弹跟踪系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在人类的视网膜上象鹰一样有两个凹槽,世界将会如何变化。

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非常安静,随后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同学们议论纷纷,几个同学迫不及待地回答:
“人会具有老鹰的辨别力”。

“人会变成‘超人’”。

“会出现新的犯罪”。

……。

第三个问题是:将来运用技术手段在人的视网膜上造出两个凹槽,有这种可能吗?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又是几个同学抢着发言:
“有这种可能,现在我们能够破译人的遗传密码”。

“可以通过把老鹰的基因移植到人体上来,使人类视网膜具有两个凹槽”。

……。

课上到这里徐老师仍然继续发挥:“看来我们人类好多地方不如动物,不能象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不能象鱼一样在水中欢快游荡,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气不如虎。

人类凭什么能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呢?学生回答,凭大脑,凭学习,人类把几千年知识在几年十几年中继承过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总量几年就要翻一番。

然后乘机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有竞争,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于不断学习。

接下来,徐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鹰也能够象人一样学习,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幅什么图景?人还是动物界的统治者吗?”通过上述一连串的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既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对教材进行了拓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用“以色列对哈马斯的定点清除”说明“鹰眼”导弹系统的打击精度,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去的物理知识,画出人眼和鹰眼接收光线的草图,对教材进行了拓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把物理知识运用到技术课上来的乐趣。

总之,徐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独到之处。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

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徐老师这节课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足的是,徐老师没有把鹰眼的结构模型制作出来,如果有鹰眼的结构模型,这节课将更加精彩,因此,建议尽快开发通用技术教学器材,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