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票据业务的现状与发展2010年01月21日00:00 金融会计[欧阳卫民] 访问次数:149 字体:大中小票据作为企事业单位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其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能极大节约财务成本、强化财务控制、满足短期融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支付体系日益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现金的替代效应日益显现,票据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票据业务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认识和了解票据业务的发展状况是正确使用票据、充分发挥票据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票据业务的现状和特征随着电子支付系统的建成运行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我国非现金交易规模增速远大于现金,已进入非现金支付时代。
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行卡和贷记转账三类,其中,票据主要用于单位。
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发展体现出以下五个主要特征:(一)票据业务量金额稳步增长,但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08年,全国使用票据办理支付业务的总笔数分别为11.9亿笔、9.8亿笔、8.8亿笔,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的比例分别为9.2%、6.33%、4.81%;票据结算总金额分别为224.6万亿元、236.5万亿元、251万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量的比例分别为47.9%、39.88%、39.71%。
票据签发业务量具有笔数占比小、金额占比大的特点。
这是因为,相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言,票据是一种大额支付工具,是单位而非个人常用的支付工具。
从其绝对发展趋势看,票据业务笔数呈下降趋势,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从其相对发展趋势看,其笔数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的建成运行以及网银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资金转账速度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支付工具总体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纸质票据的支付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
(二)票据已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工具和重要的融资工具作为结算工具,票据具有携带方便,可转让流通的优点,而且交易过程中的口头承诺、挂账方式和合同约定等的票据化,使债权债务得以明确表现,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都有据可依。
近年来,票据被规范地运用于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延期支付和信用支付,从票据单笔结算金额能得出这一结论。
2006年到2008年,票据单笔结算金额分别为18.9万元、24.1万元和28.5万元。
从具体票种看,以2008年度数据为例,支票单笔结算金额为27.19万元,银行本票单笔结算金额为104.5万元,银行汇票单笔结算金额为53万元,商业汇票单笔结算金额为88.61万元。
这种单笔交易规模是与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契合的,同时票据单笔结算金额不断增大的走势也显现出近年来企业单笔交易规模的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及交易活跃的向好趋势。
作为融资工具,票据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我国一直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企业多通过发行债券或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纯融资性商业本票(Commercial Paper)来融通资金。
而在我国,囿于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欠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
银行从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大客户、大金额的贷款业务,传统的信贷体系主要是为大客户的长期大额信贷业务设计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短期、小额、次数多的贷款要求。
与贷款相比,申请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费用低廉,2009年第二季度票据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为1.95%,而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数据来源:《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申请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的手续也比申请银行贷款简便,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信用记录,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
在我国,小企业票据融资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占比,票据融资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
(三)票据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资金交易频率和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和活跃规模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资金交易规模,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业务发展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其交易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
具体到票据使用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六个经济发达省市。
以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六省市的票据业务合计分别占全国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40%和60%以上。
但在国家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各项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资金交易规模增幅普遍超过东部。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业务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发达地区。
(四)票据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从结构上看,各票种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支票和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呈平稳发展或下行的趋势,而商业汇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
就交易笔数而言,银行汇票和支票的签发笔数呈下降趋势,银行本票保持平稳态势,而商业汇票呈上升发展趋势。
就交易金额而言,银行汇票的签发金额呈下降趋势,银行本票和支票呈平稳或缓慢增长态势,商业汇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五)票据业务呈现电子化和业务多样化趋势票据电子化处理是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票据的某些环节或全流程的电子化处理,代表了票据业务的发展方向。
近两年,人民银行先后推广运行了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开通了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和小额支付系统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部分票据的电子化处理,并于2009年10月28日上线运行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
与此同时,不少商业银行在发展行内电子票据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并推出了一系列票据创新产品。
二、各类票据具体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一)支票支票仍然是我国票据主要品种,是单位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2008年度,全国使用支票办理支付业务8.6亿笔,结算金额233.84万亿元,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
支票主要被用于单位的日常经济往来,因此支票的单笔结算金额较其他票种相对较低。
支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从而实现了全国通用。
2007年,人民银行推广运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实现了影像传输和实物截留,突破支票流通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全国通用。
支票信用环境有所改善。
为规范支票出票人行为,维护支付结算秩序,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了《关于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细化了空头支票行政处罚制度,大大改善了支票的信用环境,促进了支票的受理和流通。
开展支票授信业务。
支票授信实质上是银行将授信业务与支付结算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业务。
目前该业务已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浦发银行的支票授信业务,一般的透支限额为5万元、透支次数上限为每年4次;对政府推荐的“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中的企业,透支限额则扩大至50万元,透支次数上限为每年12次。
支票授信业务对于增强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促进支票的使用和流通、减少空头支票行政处罚都有很好的效果。
可适时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银行本票银行本票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具有信誉度高的优势,但仅限于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使用。
2008年度,全国使用银行本票办理业务574.3万笔,结算金额为6万亿元,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65%和2.4%。
银行本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更为安全、高效。
2008年5月,人民银行开通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实现了银行本票业务的电子化处理。
与原有手工处理方式相比,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办理银行本票业务在业务安全性、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保障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已有27个省级地区开通该业务,业务运行稳定良好。
(三)银行汇票银行汇票具有信誉度高,且能跨票据交换区域使用的优势。
2008年度,全国使用银行汇票办理支付业务的笔数为846.79万笔,结算金额4.49万亿元,分别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96%和1.79%。
以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为主。
根据使用范围,银行汇票分为全国银行汇票、省辖银行汇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其中以三省一市汇票为主。
以2009年第二季度数据为例,三省一市汇票业务签发笔数和结算金额分别占全部银行汇票的75%和78%。
三省一市汇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更为安全、高效。
三省一市汇票业务自1987年开办以来,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和银行结算服务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为优化业务处理模式,人民银行于2008年12月开通了小额支付系统三省一市汇票业务,与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类似,该业务较原有处理模式,同样具有安全性、效率性更高,权益更有保障等优势。
同时,三省一市汇票还扩大了原有签发机构范围,签发主体由原来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放大到各类银行机构,由此畅通了中小金融机构汇路,推动了银行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受到中小银行的欢迎。
(四)商业汇票与其他票据不同,它是一种远期付款工具,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
它不仅是社会经济主体常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点,更是货币市场重要的交易品种,企业的融资工具,是传导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载体。
商业汇票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
2008年度,全国使用商业汇票办理支付业务775.3l万笔,结算金额6.87万亿元,分别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88%和2.73%。
在商业汇票业务中,90%以上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极少。
商业承兑汇票推广不开,主要是因为商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认识了解不足以及商业银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带来的问题是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风险过分集中于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交易品种过于单一,也不利于企业信用的提高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的建设。
针对商业汇票结构失衡的问题,人民银行于2006年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按照政府推动和市场激励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促进发展和风险防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具体措施。
另外,人民银行正在建设支付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夯实票据业务发展的根基,为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
从纵向发展看,2001年一2008年商业汇票年累计承兑量由1.2万亿元增加到7.1万亿元,年均增长29%;贴现量由1.4万亿元增加到13.5万亿元,年均增长41%。
从横向比较看,2008年,票据贴现量13.5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股票市场交易量(26.71万亿元)的50.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16万亿元)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