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重点
(五)术后处理
彻底止血
补充容量 CVP15-18 正性药物和扩血管药物应用 呼吸机支持的管理 警惕心包填塞
低心排量防治
液体、电解质、酸碱平衡
防治感染
(六)提高手术存活率的关键
恰当选择病例
彻底解除RVOTO 完善修补VSD 尽量缩短CPB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止血
手术适应症
原发孔性房间隔缺损:手术时间与单纯房间
隔缺损相同
部分性房室通道:尽早手术
完全性房室通道:一旦诊断,立即手术
手术治疗
Lillehei 1955年 首例成功
手术目的:修补房室瓣,闭合房、室间隔缺损 和合并畸形 手术并发症:传导阻滞,残余房室瓣返流,残 余房、室分流
手术结果:近年来明显改善
3、主动脉前位,骑跨,与RVOT发育有关
4、右室肥大,肥厚 5、其他 左室小,侧枝循环多,远端肺动脉、静脉发 育不良,肺血管栓塞 重要合并病变:PDA, ASD, 多发性VSD, AVC, LSVC,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
二、血流动力学
取决于RVOTO(PS)程度和VSD大小
PS轻:L→R,无紫绀
体温:28-30℃中度低温 深低温+停循环
心肌保护:心脏冰屑+冷停跳液 降低主动脉停跳时间 预充和流量:HCT≥25%,BP>60mmHg,2升/分/m2 插管 麻醉:深度,温度,血压,尿量,心律,心电监护, 处理低氧,低心排量,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
(二)径路
切口
心包切口
一、定义、解剖
最基本病变:肺动脉狭窄(PRV=PLV)
室间隔缺损(DVSD=DAO) 1、肺动脉狭窄(RVOTO)
形态学:⑴漏斗部Ps
⑵漏斗部+瓣膜部Ps(74%) ⑶漏斗部+瓣膜部+瓣环Ps ⑷单纯瓣膜部Ps ⑸肺动脉闭锁
一、定义、解剖
2、室间隔缺损
大,错位型,SubAO→膜部 SubPA:圆锥间隔发育不良
正确术后处理:监护、呼吸循环支持、防治LOS、 肾衰、呼衰等并发症
死亡原因:低心排量、心衰、肾衰、呼衰
五、长期结果
95%存活者疗效良好
大多数有右心室扩大
疗效不良原因:传导阻滞、残余分流、残余 右室高压、严重PI
六、展望
提高手术存活率
提高长期生活质量
房室管畸形
发病率4.2%
占房间隔缺损 8—10%
分类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部分性房室通道 完全性房室通道
症状:心悸、气促、发育差、青紫、心衰
体征:收缩期杂音、P2 ↑分裂
心电图:电轴左偏或右偏、正常
X线:心影增大、肺充血
心导管、造影检查:低位房缺,房室瓣返流 , “鹅颈”征或伴室间交通,肺动脉压力↑ 心超:简便,可靠,容易辨认房、室间隔缺 损和房室瓣解剖功能异常
如不手术,预后不良, 历史
平均10.8岁 早期缺氧,内科治疗 缺氧加重,应外科处理
Blalock等(1944)肺体分 流术
Lillehei(1954)首例成功
张天惠(1963) 45% 潘 治(1975) 12.5% 汪曾炜(1977) 9% 近十年 <5%
(一)基本方法
常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氏四联症
房室管畸形
肺静脉异位引流
法洛氏四联症
发病率:14%(Abbot)
>2岁紫绀者中占3/4
成人紫绀者中占9/10
病理解剖类型(Etienne Fallot, 1888)
肺动脉狭窄(PS) 心室间交通(VSD)
主动脉骑跨
右室肥大
右心切口 原则:暴露好,保护右室功能, 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右室切口+肺动脉切口
右房切口+肺动脉切口
(三)右室流出道梗阻的解除
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切除范围
切除方法
成形指标 成形材料
(四)室间隔缺损的修补
原则:修补完整,不损伤主动脉瓣、三尖瓣
和传导束
合并畸形纠治:ASD,PDA等
心动超声
帮助心内畸形诊断,排除并存病变 了解左室发育、功能
右异常途径
三、临床表现
右室造影:⑴明确诊断
⑵估计病变 ⑶考虑纠治方案 左室造影:⑴了解左室大小、功能
⑵排除左心系统合并畸形
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诊断、估价
四、手术治疗
远期结果:优良≈90%
肺静脉异位连接
部分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诊断
心电图
X线 心超 心导管和造影 CT 核磁共振
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
手术要点
建立足够大的肺静脉与左房连接
PS重:L=R,R→L,紫绀明显
PRV=PLV
三、临床表现
取决于解剖畸形:RVOTO严重度
症状:紫绀,蹲踞,血氧饱和度↓,RBC↑,脑 栓,静脉栓塞 体征:紫绀,杵状指,发育差,胸左SM,P2 单一,连续性杂音 胸片:肺缺血,靴形心,右位弓 心电图:电轴右偏,右室肥大
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