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教师支疆心得省涡阳三中援疆支教教师廉保友2012年的8月,我有幸成为援疆教师中的一员。
8月18日,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嘱托,怀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来到了祖国的西部边陲——和田。
也开始了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
8月21日来到本次援疆支教学校——和田地区一中,通过与学校领导座谈和与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是一所自治区重点维吾尔族学校,所有学生全是维吾尔族,全校一百八十七名教师中,只有八名名汉族老师,这些都让我感到了以后教学和推广双语的压力,但我暗下决心将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
在来疆之前,将自己二十多年来摸索出的点点滴滴教学资料都整理出来,课件、教案、随笔、各种软件统统拷进电脑。
此外,我还到书店买来教育教学书籍、材料,潜心研究,认真钻研,深入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充分的入疆准备。
通过紧的学习和总结,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不小的提高,业务素质也有一定地加强。
这对我入疆以后的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个好地方”那是人们对北疆认识,但这里的经济很不发达,非常落后,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教育的落后。
选择到援教,就等于选择了坎坷和困难,就等于选择了吃苦和受累。
正如临行前领导们所说的:“多民族地区情况非常复杂,在那里工作,必须靠自己成熟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道德风,才能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工作才能做好。
”这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为了不让家乡人民失望,还没到,我就认真研究了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历史、历史以及当地风俗民情,为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融合到人民当中,争取早日和他们融合在一起做好准备。
尽管在临行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打算,然而进入之后,我还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面对着空旷的沙漠、巍峨的雪山、辽阔的戈壁滩,我那兴奋的心情渐渐冷却。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并不是富饶,而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让人心痛的贫穷和落后。
和田地区属于最南方偏远的地区,那里环境的严酷是根本没有想到的,每年有两百多天沙尘天、空气十分干燥。
困难明显比想象中要大的多,怎么办呢?在困难面前,我没有退缩,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我用开朗的心态极力克服时差,水土不服等等不利因素,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力进入角色。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数目逐年增加,导致了双语老师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基础水平差别越来越大,大部分民族学生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汉字也写不好,最基本的汉字和常用的汉字不认识,在教室后面板报上错字百出,这样一来就给我们支教老师授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上好每一堂课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我不气馁用自己的热情和真情,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老师交谈,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成功地上好每一节课。
情况了解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教书,全心全意育人,一个一个的解决困难。
刚开学学校安排我带高一双语4、5、6、7四个班的生物课。
这是我教学二十多年来见到的成绩最差的学生。
这四个班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讲小话,玩手机,小动作不断,我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和肩上担子的沉重。
晚上躺在异地的宿舍里,回想家乡涡阳三中的那些孩子与和田一中这些孩子的面孔,他们都是一样活泼可爱的祖国的花朵呀,他们都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权利。
是什么造成这样巨大的差别呢?有历史的原因,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地理位置的原因。
的教育和地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社会对教育的不够重视,对学校、对教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见和误解造成的,他们认为教育投入是一种经济负担。
其次,这里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外界缺少联系和沟通,人民的生活仍然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从而导致其观念旧,对学生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压力和动力,完全放任自流。
再加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何容易!但是,我想,既然来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
于是,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给他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讨论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给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告诉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使他们在思想上先与地学生接轨,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我开始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严格要求,把学生上课时的坐、立、起、行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等等容做了严格的规定,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懒散和精力不集中等坏习惯,使他们在短的时间做到了课前有准备,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回答问题条理清楚等。
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们渐渐形成了良好的上课习惯和学习习惯,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我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根据民族学生的状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和田地区一中学生的新教学路子:低起点、慢语速、多提问、严要求。
根据这一思路,我在教学中认真备课,每一节课都有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制作的精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研究安排好典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例、练习、习题,并反复推敲改进的方法,大胆的实践,努力在课堂上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上下功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由于学校的双语推进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南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闭塞,学生汉语知识极缺乏,高一学生只有小学四年级汉语水准,这是学生们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课时必须要把语速慢下来,因为稍微一快他们就听不懂、理解不了;还有就是要尽量把话说得通俗易懂,不说成语、谚语或逻辑性很强很抽象的话。
为此我专门找来不同汉语水平的同学进行交流,让他们说一说老师怎么讲课、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课堂是他们最想要的。
在听完同学们的意见和想法后,我基本确定了讲课思路。
课堂上我总是用最接近他们的语言,最适合的理解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们讲课,讲课时语速要尽可能得慢一些,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得浅显易懂,学生听不懂的地方要尽可能得多讲两遍。
板书尽量用楷书书写,课件上的文字也要牺牲一些美感要求,字体一律用宋体。
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嗓子冒烟,感到特别累,但是当下课后,学生们把我围在中间问这问那时,看着他们可爱的面孔,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我知道孩子们是喜欢我的,所有的困难、辛苦又能算什么呢!近年来在国家援疆政策的支持下,和田地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个援疆省市也加大了援疆力度,和田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学校的软件建设就显得滞后了些,举例来讲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带利用率很低,许多老师还不会用。
还有就是学校虽然有10M的光缆网络但却没有自己的!这与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是不相匹配的。
于是我就想发挥我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错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来为和田地区一中做一些实事。
帮助我身边的教师提高多媒体应用能力入手,帮助民族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的水平。
手把手的教同事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把课件做好,同时把我在地多年收集整理制作的课件统统拷给同事们作参考,教他们如何使用班级里的多媒体设备。
利用我在家乡学校中工作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帮助和田地区一中拟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评价,正在付诸实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和田地区一中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促进民族团结上我也作出不懈的努力,经常利用礼拜天进行家访,深入了解民族生活也给予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民族同学,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援助。
从思想上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只有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针对和田寒冷、干燥的气候;硬度极高的高山雪水,这对于一直在地长大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刚到的时候,嘴唇裂口,鼻子出血,眼睛睁不开、流泪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不服严重的腹泻弄得我焦头烂额,痛苦难言。
更有深夜2点无法入眠,围被而坐,不仅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思念起远在家乡为我孝敬老母而辛勤劳作的妻子,还想起领导和同事的期待,他们的支持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
我知道,我所做出的每一点成绩,无不包含着他们的泪水和汗水,正如歌中唱到的: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正是因为亲人们无私的奉献,才让我能够安心在祖国的边疆上努力工作。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就选择了奉献。
”这是临行前领导们意味深长的话。
在在和田,它成了我的座右铭,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援疆支教,无怨无悔。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做的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却得到了受援学校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得到家乡领导的褒奖,给了我很大鼓舞。
但是,我深深地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对于艰难的边疆教育,无疑是杯水车薪。
我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来关心边疆教育,都以实际行动为祖国东西部的进一步沟通和发展做出一份努力,西部教育的辉煌明天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