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一流专业建设一、建设目标与思路以立德树人,培养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按照“对接产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追求品质”的建设思路,建立高效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紧跟产业调整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建设健康服务、药品制造、药品管理、医疗器械四个专业群,培育由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护理三个专业组成的康养专业群,强化办学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示范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建设发展。
三年建设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持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1个、子项目2个,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及以上等21项;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名、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学徒制试点项目4个,中高职贯通专业6个,专本贯通专业2个;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专业项目1个等标志性成果。
将药品制造、药品管理专业群建成国内一流专业群,将健康服务、医疗器械专业群建成省内一流专业群,将群内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学、食品营养与检测、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六个专业建成国内一流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群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一)服务区域经济,布局一流专业群立足食品药品行业,对接XX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威海市打造“四季威海、康养福地”品牌,学院以优质校建设为契机,以产业链为依托,分链组群,打造药品制造、药品管理、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四个专业群,培育由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与护理(拟增)三个专业组成的康养专业群,各专业群求同存异,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XX乃至全国健康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1.药品制造专业群本专业群由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药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组成,牵头专业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专业群四个专业同属于食品药品粮食大类药品制造类专业,与药品生产岗位群“化学原料药生产、生物药生产、制剂生产及药品质量控制”紧密对接,人才培养方向和服务面向一致,专业特色鲜明。
专业群各专业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可以互相选修,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实践教学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
组建该专业群可以更好地整合、优化专业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为XX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药品管理专业群本专业群由药品经营与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物流管理3个专业组成。
面向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购销、药品储存管理、药品运输配送、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面向与服务面向相近,课程体系相通,教学资源互补。
以省级特色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实现集群发展。
3.健康服务专业群本专业群由中药学、药学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三个专业组成。
本专业群以“药食同源、中西结合、服务健康”为理念,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整合,打造XX省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专业群,为国人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4.医疗器械专业群本专业群由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医疗设备应用技术、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三个专业组成。
三个专业共同服务于健康产业,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及实验实训条件可以共享,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培养面向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生产、销售、维护、维修等岗位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体制机制,助力一流专业群建设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以职教集团为依托,校企合作联合申报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共建校企合作专业30个,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40门,建设期内校企合作专业和专业课程覆盖率100%。
建设学院赋予管理权、人事权、财权的绿叶学院和漱玉商学院等4个特色二级学院。
实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等。
实施学分制,逐步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学分绩点评价学生学业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以化学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试点探索弹性学制,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实施学分互认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常态化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改工作机制,以优质校一流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制订国内一流、省内一流、特色专业三级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及学生发展标准,持续诊改一流专业群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围绕学院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虚实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专业群特色,推行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中高职衔接、专本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发展搭建立交桥。
将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校内校外,学训交替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育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推进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有效对接。
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两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养成体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传承红色经典,思政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两平台三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两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构架基础上,重构“基础平台共享、专业模块独立、拓展模块互选、综合模块共管”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基础共享、核心分享、学分互认”为基本原则,共享师资、实训条件。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人文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双线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对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引进国(境)外优质课程教学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建立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级建设体系,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 1个、子项目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0门,统编规划教材32部。
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推行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生疏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进规律,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由“职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能力递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四位一体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融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使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制订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与素质教育学分转换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4.理实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理实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开设模拟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创业实战课程,开展特色创新创业训练营,组织并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技能大赛。
孵化、帮助、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在实战中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建设省内一流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共建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药食同源中药栽培技术推广中心,医用检验仪器教学培训中心、血液净化教学培训中心、医学影像教学培训中心等实验实训室9个、改扩建9个,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院级综合实训中心6个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31个,建设互联网+社区健康服务示范社区2个,打造集生产、检验、教学、科研、竞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开放式省内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条件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提高,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保障。
(六)打造一流的“双师素质”结构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积极探索以高水平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综合绩效考核为基础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激发教师内在活力。
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培育计划”和“师资队伍国际化推进计划”四大计划,不断完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建设期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80%以上,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35%;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能工巧匠)4名人;培养国家级职教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名,院级教学名师5名,院级青年技能名师4名,建设名师工作室3个;建立400人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
(七)围绕区域经济,依托技术技能积累,开展社会服务校企共建六大技能传承与技术服务平台,组建由“技能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组成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团队,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咨询,与行业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
以XX省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培训基地、XX省食品药品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行业企业人员培训以及相关工种技能鉴定培训等。
依托我院医养健康产业服务基地、XX省科普教育基地、威海市医养健康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为当地居民、企业员工、在校师生提供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养生保健、安全用药、健康管理、科普宣传等服务与咨询,开展行业竞赛、中小学生参观研学、专业知识普及等活动。
利用学院优势,为全民提供个性化、终身化的继续教育服务环境。
(八)专业建设国际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台湾等友好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引进国际证书课程、国外成熟的网络教学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供学生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