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破朔迷离,真真假假很容易混淆大众的视线,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房地产最假的25条谎言,让你看清房地产的真实状况!1、中国各地房价,基本将在最高点下降50%左右,下跌的时间是5-10年,这是大谎言。
房价走了10年牛市,跌半年就到底,也许在火星上会发生,在地球上不会发生。
参考日本房价下跌14年左右,跌70%,及香港从亚洲金融危机跌到非典疫情,6年下跌65%的实例。
2、土地有限房价必涨是谎言。
中国的人口密度不如日本、香港地区、德国等地方。
中国人口多,所以盖的大多是高楼,上海18层以上的高楼,超过美国东海岸的总数。
3、城市化房价必涨是谎言。
农民的收入远不如城市人,城市人都买不起房子,居然还有人幻想农民进城维持高房价。
4、人民币升值房价必涨是谎言。
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的,对加元、澳元、欧元是贬值的。
日本房价泡沫从1990年后破灭,可日元对美元一直升值到1995年。
美元对欧元前几年一直在贬值,可是在此期间,美国房价上涨近一倍。
5、城市的土地稀缺房价必涨是谎言。
房价再涨1万倍也是稀缺的,但不要忘了:人民币是稀缺的。
6、中国的房子质量较差,但同样是房子的特性,这些质量问题可能要过20年甚至更久才暴露。
这时房产商、建筑商可能已经关门大吉了。
或者因为特别的事情才暴露,比如地震,再比如浙江有人装修,敲开墙,发现应该是两根钢筋的,居然被两根竹子取代。
连王石都认为目前中国房子[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质量不够好,更不用说一些二三流开发商的房子的质量了。
7、不要因为存款负利率就买房。
中国的经济萧条不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现金最值钱,因为经济走弱,什么东西价格都要跌。
看看日本,经济萧条,于是房价、股价、物价全部下跌,现金相对就升值了。
8、中国的房地产业就是一个地方政府掠夺普遍居民财富的一个行业,开发商只不过是依附于地方政府,或是地方政府权贵的代言人罢了。
所有与掠夺相悖的东西,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集资建房,都是地方政府的眼中钉。
9、开发商、地方政府、三奶经济学家是利益共同体,是买房人的敌人,所以这三个主体永远不会说房价有泡沫,房价会下跌。
所以楼市中的言论,先要看看它代表谁的利益。
参考毛泽东的话: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
作为开发商,李嘉诚和王石是例外。
10、房价上涨的时候未必会死人,房价下跌时却一定会死人。
这是李嘉诚的话。
股市在十年内,有两次下跌超过60%,自杀的人全国也没几个,可是楼市,会有很多。
以后走路的时候,尽量不要在高楼下面走。
11、房价贵不贵。
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数据:一是美国目前房价中位数是20万美元,约200平方米的别墅,相当于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4倍,而北京上海这样的烂地方,是16倍于家庭收入。
平均房价7000元/平方米,中国是3600左右;中国人均存款是13000元左右。
综合GDP、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联合国测算,中国人均财富是美国的2%。
12、房价的持续下跌,一定会造成大量银行坏账、烂尾楼,建材、钢铁等行业将遭受重灾,但这是无法避免的。
中央政府除了银行业,从来没有拿出真金白银挽救一个行业,更何况房地产业现在这个地步,都是地方政府的昏头官员造成的,自己拉的屎,自己擦。
而地方政府,本质上就是要通过高价卖地来收钱的,怎么可能反过来出钱救这个行业?13、上海不是国际化大都市。
14、中国一定会大量出现断供房。
15、一定会有部分房产商卷款潜逃,留下一些对天哭的傻老百姓。
地方政府有可能去擦这个屁股,有可能不擦。
16、房产商会破产、倒闭、解散50%以上,房产中介门店会消失80%以上。
17、房价从长期来看,一定是上涨的,但扣除通货膨胀,增值是非常少的。
美国100年来,扣除CPI,每年涨3%。
最近30年同样如此。
英国从1965年到2004年,房价从不到4000英镑涨到14万英镑,但不要急,同期CPI上涨12倍,就是说相当于房价每年涨2.9%。
其中上涨集中在19958年之后,因为1995年只比1965年涨了40%,算是CPI,房子是不断贬值的。
18、房价长期上涨,不代表永远上涨。
短期上涨速度超过长期上涨速度,必然有下跌。
日本在33年内,地价上涨100倍,随后14年下跌70%,2005年前后有所上涨,但好象日本房价最近又跌了。
希望在中国房价5年之后下跌比如60%时,打算自杀的人,有人发个短信给他:房价长期来看是上涨的。
19、现在买房是做经济炮灰,是一种爱国行为。
20、用父母的钱买房,不算非常可耻,特别是父母比较有钱的话,那反而是很合理的,盲目向社会捐款是比较愚蠢的。
但如果是掠夺父母数十年积蓄,是比较可耻的。
试问,有几个子女在父母有重病时,会卖房为父母治病的?这和同中国父母的奴性有一关的关系。
21、当房价是家庭收入的10倍以下时,房价比较合理。
这个10倍已经考虑了中国人喜欢房子的小农思想,以及父母对子女的资助等因素。
22、目前一套房子年租金一般在3%以下,而首付3成,7成贷款买房,则损失的存款利息及付出的贷款利息,约为6%。
买了房,很多人都失去了创业的机会,也许在50岁,会有激情当个老板吧。
目前买房,并不值得骄傲,反而是愚蠢的标志。
23、炒房人、外资热钱越多的地方,楼市泡沫越大,房价下趺时会越惨。
24、开发商或炒房人的成本不是房价下跌的底限,前不久,有美国贷款机构以1美元,并倒贴1万美元抛售一套别墅,1美元难道是成本?25、警惕对房产加税,或取消所有税收优惠的风险。
比如《契税暂时条例》非常清楚地规定,契税税率是3-5%,目前是多少?炒房所得税是20%,目前一般按总价1%征收。
当卖地的税收减少了,拿什么钱维持高款吃喝、买车、出国旅游的费用?潘石屹:开发商“穿着棉衣”死不了调控会更严格2011年09月22日 11:10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今日,SOHO中国[简介最新动态]董事长潘石屹在网聊中透露,虽然目前限购政策还在蔓延,但是开发商目前还死不了,2009年销售三万多个亿,2010年五万多个亿,款还在慢慢回,资金链还不错,他形象的把开发商目前的状态比喻成“穿着棉衣”。
潘石屹认为,从全世界看,美国的经济情况很不好,都在等美联储表态,看QE3要不要出来。
欧洲出了大问题,这两天跌得一塌糊涂,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新兴市场也不行。
只有中国,从08年以来控制的还不错,当时拿出四万亿的刺激计划,现在通货膨胀基本控制住了,没有像印度和巴西。
但是,地方政府的十万亿债务可能会是经济的一个定时炸弹。
他表示,现在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第一就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大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现在欧洲出口不行了,劳动力成本还在上升,政府的基础建设项目比较多,占用大量劳动力,银行利率也在提高。
第二就是地方政府,开发商还没有死,穿单衣服的先死了,开发商还穿着棉衣呢,2009年销售三万多个亿,2010年五万多个亿,款还在慢慢回,现在开发商死不了,资金链还不错。
潘石屹表示,楼市宏观调控可能还会延续。
未来两年,尤其是大城市的住宅市场,只能更严格。
像北京、上海,保障性住房是个政治任务,必须保证土地的供应量,必须保证开工面积,市场上供应的住宅用地就会减少,供应的房子也会随之减少。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购买力就会起来,如果房子供应量上不来的话,价格就会飞涨。
“眼下的两、三年时间是一个过渡期,不要说3600万保障性住房,哪怕建1000万套都不得了,市场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潘石屹透露,前阵子,政府叫开发商去开会,主要两个内容:第一,开发商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去建设保障性住房;第二,就是确切消息,限购不会取消,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潘石屹认为,商业地产不受限购政策影响,而且回报率价高。
京沪两地的住宅回报率是2%,商业地产回报率是4-5%。
所以资金、人才全朝着商业地产流动是比较正常的。
如果说做住宅跟做夏利一样,那么做商业地产就跟做奔驰一样,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对地段等等的要求也比较高。
刚需族购房还是观望? 专家:不要寄望于抄底2011年11月10日 09:00来源:长江商报作者:杨丹字号:T|T2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刚需族购房还是观望? 专家:不要寄望于抄底从9月份、10月份的销售业绩看来,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旺季从“金九银十”变为“铜九铁十”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面对11月开发商的诸多促销手段,前不久还被高房价打击得遍体鳞伤的刚需族们,内心对房子的渴求又蠢蠢欲动。
买还是不买,现在买还是找准时机买,又成了他们的热门话题。
买还是不买都是纠结的话题小郑已经混迹于武汉楼市三年了,期间几次与记者在房展会上遇到,在多次的偶遇中记者了解到了小郑的购房故事。
小郑与父母同住在雄楚大道的一个老社区里,家里的房子并不大,85平米的两居室现在住了4口人,小郑的父母、小郑曾今的女友即现在的老婆、以及小郑本人。
两居室的房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居住了2代人,生活上难免磕磕碰碰,特别是小郑夫妻即将迎来他们的爱情结晶,这两居室的房子实在是太挤了。
从需求上说说,小郑确实是刚需族。
小郑在三年前与女友交往时就有购房的意愿,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看房路。
无论是房展会还是各家媒体组织的看房团,只要是看房活动,小郑几乎是场场不落。
2009年,楼市遇冷,俗话说,买涨不买跌,小郑从汉口看到武昌,从复式看到大户型,左看右看买不下手,小郑说,再等等,说不定还会降价。
2010年,楼市回暖,房价稳定,小郑还是没下手,原因是,那年楼市正旺,房子不愁卖,看中的楼盘又优惠太少,他先观望再说。
2011年,楼市虽然遭遇政策调控,但是前半年的商品房销售依旧火爆。
面对即将拆迁的老宅和要出生的孩子,小郑咬咬牙,还是在南湖买了套130平米的三居房。
小郑说,现在买房是痛苦了点,但是早买晚买都是要买的,早知道就在2009年买了,但是谁又知道楼市到底怎么走呢?总结小郑的买房史,只能说“纠结”两个字了。
在任何时候,刚需族都是楼市中最纠结、最容易被误伤的的人群。
配套要全面一点,交通最好也便利一点,当然,总价要低一点就更好了。
在短期内人人都只有购买一套房子资格的情况下,种种标准只有提高没有放低,也无疑加剧了刚需族的购房难度。
成交量缩水刚需购房意愿降低今年年初,“新国八条”出台,严厉的政策与执行力度,都标志了这将会是无比沉闷的一年。
地方细则随后跟进,新政在限贷、限购,乃至税费方面的严苛,都给楼市成交带来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
出台限购令的城市中,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发达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还有限贷,贷款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人们早已对二套房贷不抱希望。
投资性和部分改善性购房者失去购房资格,他们说:刚需族们“伤不起”。
今年第三季度武汉市商品住房成交28155套,比第二季度增加11.13%,比去年同期增加16.69%。
同时,房价较第二季度明显回升,均价达到6389.54元/平方米,比第二季度上涨2.02%,比去年同期上涨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