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衡施肥技术讲座

平衡施肥技术讲座

——矿质营养理论
植物生长除需要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等环境条件外,还需要氮、 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必需营养元素。每 种必需元素均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同等重要,不可替代。有益 元素也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养分归还学说
植物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地力逐 渐下降。为了维持地力和提高产量应将植物带走的养分适当归还土壤。
1.氮的缺乏与过量
氮素缺乏
1、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片数少、叶片小; 2、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叶片黄; 3、老叶先黄,缺N时下部叶片先变黄,干旱时整株变
黄。
氮素过量
质的分解;(注意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 2.施用矿质氮肥促进原来土壤有机氮的分
解和释放; 水田氮素的调控
土壤养分
§2土壤磷素
土壤磷素的来源: 母质来源 地壳含磷约为0.12%,土壤全磷在
0.2~1.1mg/kg之间 磷矿石肥料
土壤养分
土壤磷素的形态: 1.无机磷 水溶态磷 H2PO4- 、HPO42- 、PO43 吸附态磷 离子交换和配位体吸附
——报酬递减律
11 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一定施肥量范围内,植物产量随 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量却呈递减趋势。施肥量 超过一定限度后将不再增产,甚至造成减产。
极限
植 物
生 增加
长 量
毒效
低量
适量
高量
养分供应量
植物营养、肥料与合理施肥
必需元素主要功能(大量元素)
碳、氢、氧:植物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蛋白质的 主要组成成分;H、C参与氧化——还原过程;
——因子综合作用律
植物生长受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种植管理水平以 及耕作条件等多种因子制约。施肥仅是植物增产的措施之一,补充养分应 与其他增产措施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设施农业科学技术讲座
——最小养分律
植物对必需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有多有少,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植物 需要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只有针对性地补充最小养分才能获得高产。最小 养分随作物产量和施肥水平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技术讲座
主要内容
土壤养分 理想蔬菜的土壤条件 作物施肥的基本规律 营养元素生理功能 肥料的种类及特点 作物平衡施肥技术
土壤养分
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指营养元素在
陆地与海洋之间循环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使 营养元素从封闭不溶态变成可溶态,实现了 营养元素的释放。
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指营养元素在
氮素转化和循环

N2
遗灼
反硝化作用 化学合成


发 损 失
固 氮
学 和 生
体烧 分或 解生

还原
还原
物 合成作用
NO3-
NO2-
NH4
硝化
亚硝化

氨化作用
淋 失
吸收
物 固 定

生物固定

动植物残体
半稳定态有 机N
稳定态有机N
土壤生物
植物
损失
粘粒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的调控: C/N比 施肥 激发效应(起爆效应): 1.施用新鲜的有机物质激发土壤原来有机
磷素转化与循环
含磷土壤母质
岩石
固定
分解 活生
固定
化 物 易溶性磷酸盐
沉积 风化
有机磷化物
分解
溶解
固定 固定 分解
生物吸收
水溶性磷酸盐 分解
溶解
分解
难溶性磷酸盐
径流
径流
江河湖海中的磷 酸盐
海洋
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途径 1.调节土壤pH 2.增加有机质
有机胶体的被覆作用 有机胶体络合作用 有机酸的溶解作用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专性吸附点
含钾母质
分解
固定
固定作用 径流
难溶性钾
分解 固定
吸收 固定
溶解
代换性钾
代换
水溶性钾
吸收
分解
生物吸收 分解
有机体内钾
流失
理想蔬菜土壤的基本条件
土层深厚、团粒结构好 熟化层在40cm以上疏松的土壤,容重为1.1—
1.3g/cm³,总孔隙度> 55%,大孔隙> 10%,土壤 三相比大体为固相40%、气相28%、液相32%。 土壤肥沃、有效养分高
3.土壤淹水 4.集中施肥
土壤养分
§3土壤钾素
土壤钾素的来源: 母质来源
地壳含钾约为2.45%,土壤全钾在 5~25mg/kg 之间 钾肥
土壤养分
土壤钾素的形态: 1.按化学组成 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 非交换性钾 矿物钾 2.按植物营养有效性 速效钾、缓效钾和无效钾
钾素转化与循环
分化作用
土壤养分
§1 土壤氮素
土壤氮素的来源: 生物固氮 生物残体 灌溉水和雨水携带 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的形态: 无机态氮:NH4+、NO3-、NO2-
有效态氮:碱解性氮、矿质态氮
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95%以上
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和非水解性有机 氮
土壤全氮一般在2--0.5g/kg之间
土壤养分
营养元素: 土壤中含有的元素很多,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
几乎都能在土壤中发现,但主要的只有20几种 生物体中含有90多种元素,但植物必须营养元
素只有17种: C、H、O;N、P、K;(大量元素:占植物体干重的千
分之几) Ca、Mg、S;(中量元素) Fe、Mn、Cu、Zn、Mo、Ni、B、Cl(微量元素)
有机质含量为2.5— 3.5%,碱解氮(N)> 200mg/kg,有效磷(P)> 60mg/kg,速效钾(K) > 160mg/kg,代换性镁> 120mg/kg,代换性钙> 800mg/kg,同时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效态硼、锰、 锌、铜、铁、钼等,盐分<0.2%。
植物营养、肥料与合理施肥
植物营养基本规律
生物体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生物按 其生理需要有选择地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 圈中分散的营养元素加以富集,使营养元素 脱离大循环的轨道而免于淋失,不断富集在 土壤表面。
土壤养分
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 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2) 生物残体归还土壤 3) 土壤生物分解残体、释放养分 4) 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氮(N):植物蛋白质(细胞原生质)、叶绿素、多种酶、核 酸、维生素、生物碱等的主要成分,因而主要影响作物营养生长;
磷(P):核酸,核苷酸(细胞核、原生质)以及磷酯、多种 酶的主要成分,对作物代谢能量转变等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对作 物生殖生长(开花结实)有重要影响;
钾(K):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氮代谢及糖类的形成和运 输,增强作物抗逆、抗病、抗倒伏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