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拒绝诱惑——初二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
拒绝诱惑——初二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
(4)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问题探究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发给儿童一些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谁能在他回来之前不吃糖果,将会得到更多的糖果。之后,他便躲在屋外观察……
问题:请大家猜一猜这个心理试验的结果会是如何?
教师:简要介绍我们身边的两类诱惑。
(三)、案例讨论:
一:一个同学特别崇拜篮球明星,每次路过报刊亭时总是忍不住要买一本篮球杂志,而上课的时候更是忍不住要看。虽然老师不断地提醒他,甚至几次没收了他的杂志,但是这个同学始终无法抵御篮球杂志的诱惑。
二:有的同学在家里学习时总是坐不住,电视对他有诱惑,零食对他也有诱惑。如何抵制这些诱惑呢?
三: 现在,手机拥有群体呈低龄化趋势,通过手机传播的黄色短信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重庆有一个 16岁的少年受了黄色短信的毒害,因强奸未遂而被学校开除。如何拒绝手机中黄色信息的诱惑呢?
重难点
重点:危险的诱惑
1、青少年易受不良诱惑
2、危害及其能引诱人的原因(1)危害(2)能引诱人的原因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
难点:拒绝诱惑
拒绝不良诱惑方法:
(1)认识不良诱惑的后果——远离不良诱惑,远离容易滋生不良现象的场所
(2)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3)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并与不良诱惑做斗争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盗窃、故意他人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学生讨论——我们身边的诱惑
课题
拒绝诱惑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讲授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各种不良诱惑的危害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初步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身边的各种不良诱惑及其危害,自觉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拒绝不良诱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四:有一名同学看到别的同学都有电子词典类的东西,便向父母索要,听同学在聊什么牌子的鞋如何如何时髦,也向父母索要,由此而引发家庭矛盾。如何拒绝“好”东西的诱惑呢?
课堂小结
如果这些不良行为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主动地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用高尚的情趣引导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人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课后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 只要学生认为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记录下来。
可以归纳出的方法:
(1)设想后果抵制诱惑法。
(2)主动请人帮助法。
(3)避开诱因法。
(4)婉言谢绝法。
(5)加强自制力。
教师:不良诱惑会引发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而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成为违法犯罪。所以了解不良行为的类型,对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积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类型有如下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