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计套表模板}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套表模板}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 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 末期初差额价值。
{统计套表模板}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一、报表目录 二、报表制度修订说明 三、年报、定报报表解释
一、报表目录
具体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09年年报及2010年定报报送 要求》
二、报表制度修订说明
1、取消“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产品销售去向” (B307表)
2、2009年年报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 查正式纳入制度,即将“工业企业财务状况” (B103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 查表”(B703表)整合成一张“工业企业财务 状况”(B103-1表),称为长表,限成本费用 调查企业填报。非成本费用调查企业填报“工业 企业财务状况” (B103-2表),即短表。
在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表》、 《制造费用表》、《管理费用 表》、《营业费用表》等明细 表中,确定各种费用、支出是 否属于工业增加值,一般以下 三项原则:
1.企业提取的各种经费。包括
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包括工资、 福利费、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临工 工资、民工工资、保健费、劳务费、加班费、伙 食费、职工上下班交通费等。
检查直接人工的数据是否漏填, 若企业没有填报直接人工,要 检查制造费用中的“工资”是 否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如果 没有,则企业可能漏报直接人 工。
3.检查各费用明细表中增加值 和中间投入区分是否正确,属 于增加值的指标是否漏填。
4.检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的工资 计算是否有误。在一般情况下, B103表的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应 等于直接工资与制造费用、管 理费用、营业费用中的工资之
3.上缴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费。包括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山资源补 偿费、排污费、排污费、进出口关税、环境保护 费、上缴绿化费、教育专项基金、防洪费、养路 费、水电费附加、滞纳金、行政性收费、上交管 理费、土地租金等
符合以上原则其中的一项的费用、支出,就属于 增加值;否则就属于中间投入。
3、取消“工业企业财务状况” (B103-1表)(成本费用调查 企业填报)和“工业企业财务 状况”(B103-2表)(非成本 费用调查企业填报)中的“流 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和“固定 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两项指 标,增加“固定资产净值”指 标。
三、年报、定报报表解释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 生产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表》审核要
点
一、与工业增加值计算有关的 财务指标
1.制造成本中计入工业增加值 的指标。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 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 分及制造费用中的工资、福利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差旅费,计入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是6.4%。
7.增加指标:“资产减值损失 (106)”、“公允价值变动收
三、填报原则
1.“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 即只要计算工业总产值,就要 计算相应的产品制造成本。
2.“不重不漏”。它包括两层含 义,一是不重复,二是不遗漏。
不重复:由于企业的会计明细 科目设置不尽相同,被调查企 业可按照会计核算中实际使用 的费用划分方法和核算方法进 行填报,但要注意指标填报不 要重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见制度P60
2.营业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 的指标。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工资、福利费、折旧费、 社保费、其他营业费用中支付 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差旅费,计入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是6.4%。
3.管理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 的指标。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工资、福利费、折旧费、 工会经费、保健补贴和洗理费、 上交管理费、职工取暖费和防 暑降温费、劳务费、社保费、 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税金 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支付
2.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的企业,“长期负债合计” 用“非流动负债合计”代替,“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 别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 及附加”代替,“营业费用”用“销售费用”代 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是工业企业制造成
本年应交增值税(56)=销项税 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
3.工业统计指标
代码71到76的指标数据均根据 12月《工业生产、销售产值》 (B201表)中相应指标填报, 必须一致。
三、注意事项
1.各企业上报本表时,要同时附报会计报表中的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生产成本表》、 《制造费用表》、《管理费用表》、《营业费用 表》、《财务费用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 表》 。见会审通知
(2)设备能力:指某种设备的单 位时间内可能生产的产品数量, 般所称的 设备效率,或设备生产率,它 不考虑与其他设备的平衡问题。
2.
09年“年初生产能力”填08年 年末生产能力;
3.企业在具体填报时,还要注意 以下几点:
(1)以生产能力表的产品为基 准填报。以水泥生产设备为例, 如果企业的设备既能生产水泥, 也能生产水泥熟料,而报告期企 业只生产熟料,没有生产水泥, 则企业不能填报水泥的生产能力。
从代码22到代码27的指标数据 均取自会计的“实收资本”科 目
代码52、53、54、55的指标数 据根据会计“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科目归纳填列
代码57、58两项指标根据会计 “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科目 中对应项目填列。
2.需要计算的指标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计 算依然要以12个月作平均,即 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
(2)停产企业要继续填报生产
工业企业财务状况 B103-2表
一、框架结构 二、指标的数据来源 三、注意事项
一、框架结构
1.资产负债类指标 2.损益及分配类指标 3.工资、福利费、增值税指标 4.生产、销售总值及从业人员指
标
二、指标的数据来源
1.直接从财务报表取数的指标
从代码01到代码27的指标数据 均取自的“资产负债表”的对 应指标
用表有这个科目,要将它加入 “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 分 ”(030)和“其他制造费 用”(029)。
四、指标解释
劳务费(025):见教材P56 其他制造费用(029):见教材
P56 利息支出(净额) (099)、
汇兑损失(净额)(100):见 教材P59 资产减值损失(106)、公允价
7.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不应低于 本地区的最低工资。
8. 佣金提成属于增加值,不可 以遗漏。
9. 水电费中上缴的各项税费: 是指企业的水电费中包含的代
工业生产、销售总值 (B201表)
一、指标解释
工业总产值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
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 终产品和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 值量。 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
不遗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表所列指标不可能将企业的费用明细项目列 全,为避免费用遗漏,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项下都设置了其他项,其他项是指制造 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扣除已列出的费用 项目后的余额,因此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 费用各项的分项相加应等于该费用总计。需要特 别注意的是,在各个其他费用项下又设置了“其 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该指标的目 的是为了区分其他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部分,在 企业会计核算中没有现成的科目,需要填表人员 根据各种费用性质计算填报。
5.检查本年应交增值税的计算 方法是否正确。本年应交增值税 根据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中的应纳税额合计的本年累计数 填列。如果本年应交增值税是负 数,则按0填报。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 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 -出口抵 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
6.一般而言,工资、折旧费、 社保费、税金及上交的各种专 项费用、排污费等指标,都应 有发生数。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 标:差旅费,计入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是6.4%;董事会费,计入的 比重是53.2%。
4.财务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 指标:利息支出(净额)、汇 兑损失(净额)。
5.损益及分配中计入工业增加 值的指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 加、营业利润、本年应交增值 税。
三、工业增加值的确定原则
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表》审
核方法
1.检查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是否正确。部分企业的工业总 产值是按成本价计算,造成工 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值 偏低。可通过比较工业总产值 和主营业务收入发现这类错误。 (1)工业总产值比主营业务收 入小,有可能是按成本价计算
(3)凡是工业总产值小于主营 业务收入的企业都要检查工业 总产值的计算是否有误,如果 工业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非 工业收入+年末产成品存货-年 初产成品存货+年末自制半成 品价值-年初自制半成品价值相 差较大,则工业总产值计算都 会存在问题。。
2.避免直接材料消耗与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费用等遗漏填报。即 如果企业产品生产中使用了自 产自耗产品,应将自产自耗产 品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消耗、 直接人工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 填报。
3.凡是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 关的费用没有在本表所列的指 标范围核算,但费用含义与本 表所列的指标相同,则企业要 进行调整填报。如有的企业没 有将出口退税放在应交增值税 中,而是与应交增值税并列, 或转入流动负债中,造成遗漏。 在填报本表时,要将出口退税
2.检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 数据是否有误。直接材料和直接 人工都是根据会计的《生产成本 表》相应的明细科目填报。如果 有些企业的直接材料与主营业务 成本相差不大或大于主营业务成 本,要查核直接材料的计算是否 有误;直接材料的消耗应与本期 生产的消耗同口径,即是本期发 生的直接材料。如果企业使用的 材料是进口的,则应把进口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