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讲义知识讲解

管理学原理讲义知识讲解

管理学原理□课程介绍□内容体系第一篇管理的内涵⏹引言⏹第一章管理的概念⏹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第三章管理理论的发展⏹第四章管理主体⏹第五章管理风格⏹小结第一章管理的概念•引言• 1.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 1.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 1.3 管理的创新•小结□引言⏹自从人群组织的产生,便有了管理活动。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它不同于文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等,他有自己的五个特性,即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经济型。

⏹管理的目标既是每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欲达到的结果,又以组织终极目标作为它的终极目标。

按照管理的职能,管理活动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类,这些活动是配置组织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管理创新是有效管理或管理成功的根本所在。

1.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特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不确定性:客体、运行时空、工具和手段、事实结果1.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目标:实现组织目标、提高过程有效性⏹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1.3 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内涵(或方式)□本章小结⏹管理、特性、⏹管理的不确定性⏹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创新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引言• 3.1 资源与资源配置• 3.2 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3.3 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小结□引言⏹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已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管理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与组织对成员任性的假定有很大的相关性。

⏹人是有限理性的,故对环境的变化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环境对任何组织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影响到人们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人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资源配置状况选择管理模式,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3.1 资源与资源配置3.2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3.3 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问题本章小结⏹管理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要求⏹人性假定与管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环境变动与管理:邓肯环境的两个维度第三章管理理论的发展•引言• 3.1 古典管理理论• 3.2 行为科学的产生• 3.3 管理科学的发展• 3.4 现代管理理论•小结□引言⏹管理理论产生于时间,他的形成于发展来源于人们不断地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与驾驭。

近百年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

3.1 古典管理理论⏹引言⏹ 3.1.1 泰勒的科学管理⏹ 3.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3.1.3 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小结3.1.1 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1856~1915年):清教徒、科学管理之父⏹两个问题:提高效率和精神革命⏹管理理论:科学、工人、合作、责任⏹主要贡献: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分工协调⏹局限性:经济人、个体效率□泰勒科学管理:主要内容(思想)⏹ 对工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

⏹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学会工作。

⏹●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制定的科学原理去办。

⏹❍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不应该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责任都推到工人头上)□泰勒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时间和动作研究△作业标准:科学的事实和法则△工作定额原理:¡°合理的日工作量¡±原理⏹任务管理△科学规定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人员选拔:科学地挑选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

⏹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计划部门:负责所有的¡°计划和脑力工作¡±。

△例外原则:管理人员¡ª保留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3.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3.1.3 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特点:①分工和专业化,把工作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工作②明确规定职权、等级制度。

“科层”包括各种职位和等级,下级接受上级的监督。

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用以维护各层次及各个成员的协调活动。

④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只根据制度办事。

⑤人员的任用,应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公开考选。

⑥明文规定升迁和工资制度,必须以人员的服务年限或工作成绩为标准,由上级来决定。

3.2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教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

⏹霍桑实验(1924~32):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的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试验-群体实验。

⏹梅奥教授的见解:员工是¡°社会人¡±⏹行为科学的贡献:社会人假定;需要因素与激励;作业组合(小群体);领导理论。

3.3 管理科学(数量科学学派)3.4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企业与现代管理:战后企业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丛林:流派和思潮(孔茨)⏹现代管理理论的主干: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拓展;管理组织的多样化发展;管理方法日渐科学;管理手段自动化;管理实践的丰富化。

⏹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本章小结⏹泰勒科学管理:两个问题、主要思想、贡献⏹法约尔一般管理:经营活动、管理的职能、14条原则⏹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科层制):特征⏹梅奥教授的见解;管理科学的特点⏹管理理论丛林:流派和思潮第四章管理者•引言• 4.1 管理者的角色• 4.2 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 4.3 管理主题的能力结构• 4.4 社会责任与道德•小结□引言: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是管理者。

管理者在组织内通常要扮演人际关系、信息传递以及决策制定等方面十种不同的角色。

组织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都有一些特定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管理者:角色、心智模式和能力结构社会责任与道德⏹社会责任⏹企业道德本章小结⏹管理层次与管理者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三个方面十种角色⏹高效管理者应具备的三大技能⏹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和能力结构⏹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第五章管理风格•引言• 5.1 领导与权力• 5.2 领导的内容• 5.3 领导与管理风格•结论小结及复习思考题□本篇小结1.起源、普遍性、作用2.定义、性质、职能、创新3.基本问题4.管理者的层次、角色、技能5.管理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第二篇管理的架构⏹引言⏹第六章组织体系⏹第七章组织结构⏹第八章非正式组织⏹第九章组织运行⏹第十章组织发展⏹小结第六章组织体系•引言• 6.1 组织构成• 6.2 组织目标• 6.3 组织设计• 6.4 组织文化•小结□引言⏹组织是人们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群体,是确保人们社会活动正常协调进行、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体系。

一个组织的目标、计划制定出来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是他们变为现实。

这就要求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所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合理、高效、能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结构和体制,合理配置组织的各种资源,以保证计划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6.1 组织构成和功能⏹组织(构成):有确定的目标、是一个社会实体、组织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性系统、组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功能:资源体、服务体、创新体、社会体。

6.2 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就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的目的。

⏹组织的经营性目标:德鲁克的目标体系。

⏹组织目标的作用:①集中力量和资源、②提供协作和沟通基础、③为业绩考核提供标准和依据、④目标是信息源和决策依据、⑤目标影响组织结构。

□德鲁克的目标体系6.3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包括结构设计(第七章)和运行设计(第九章)。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组织构成的基本概念:劳动分工、统一指挥、职权与权力、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广义职权概念、权力的来源。

⏹组织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关联性维度。

⏹组织设计的步骤:①确定目标及所需活动内容;②确定基本方针、原则及参数;③组织结构设计;④组织运行设计;⑤人员配备与组织变革规划设计;⑥运用、评价和反馈。

□直线、参谋、职能、命令链、职权、统一指挥□结构性维度(特征因素)、关联性维度(权变因素)□机械结构与有机结构本章小结⏹组织构成、组织功能⏹组织目标、组织的经营性目标、组织目标的作用⏹组织设计的任务、基本概念⏹组织的结构性维度、关联性维度第七章组织结构•引言•7.1 岗位设定•7.2 部门化•7.3 管理层次•7.4 基本结构•7.5 科层制与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小结□引言⏹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要求,以便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灵活的组织结构式所有组织面临的崭新客体。

7.1 岗位设定⏹岗位设定:是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划分成最小的有机相联部分,以形成相应的工作岗位。

⏹岗位设定的作用: 有力于培养人才和降低劳动力成本; 有利于操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流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岗位设定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材制器、人事动态平衡原则,还需要考虑企业员工的数量、技术水平、管理幅度、以及岗位的职权范围等因素。

⏹岗位设定的注意点:岗位轮换、岗位扩大化、岗位丰富化、工作团队。

□岗位设定的注意点(类型/方案)7.2 部门化7.3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个主管人员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数量。

⏹影响因素: 管理者的能力; 下属的成熟程度;●工作标准化程度;❍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管理跨度的影响因素7.4 基本结构7.4.1 直线制结构7.4.2 职能制结构7.4.3 直线职能制结构7.4.4 事业部制结构7.4.5 矩阵制结构7.4.6 网络结构□机械结构与有机结构7.5 科层制与组织结构的再设计⏹科层制:韦伯(M.Weber)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科层制:特点、弊端⏹组织结构的再设计:网络式组织、扁平式等级制、簇状结构等□科层制的特点□科层制的缺点□组织结构的再设计□本章小结⏹岗位设定、岗位设定的好处、原则和注意点⏹部门化、部门化的类型⏹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基本结构: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

⏹科层制的特点、弊端、组织结构的再设计第八章非正式组织•引言•8.1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8.2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8.3 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小结□引言⏹巴纳德指出,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按照某一既定目标有意识地协调他们的活动时,就可以堪称是一个正式组织。

而当人们不在一个正式组织中或并不受其管辖时,仍然常常接触和相互作用。

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并没有特别的有一时的共同目的却持续地或反复地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