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1、试分析区域性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思路: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消费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中原有的国与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的情况,成为两种贸易在政策合流的新形式:集团内部贸易更加自由,在集团之外则形成一定的贸易壁垒。
因此区域性经济合作可能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但也可能会阻碍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一体化会产生哪些静态效应?
思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3、经济一体化会产生哪些动态效应?
思路:从动态的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会给各国带来各方面的影响。
如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强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扩大和深化效应等。
其中,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消极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4、简述EU、NAFTA、APEC三大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各自的形成背景及特点。
思路:
EU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7个会员国。
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NAFTA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美加墨三方于1992年签订、1994年元旦起生效和实施。
从根本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APEC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
5、作图分析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思路:(图可以参考P163和P164)
假设有ABC三个国家,A为本国,B为A潜在的成员国,C国则为非成员国。
三国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市场成本不同,C国成本低于B国。
假设A国是一个贸易小国,DA是A 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曲线,SA是A国生产者的供给曲线。
(如图9-1)建立关税同盟之前,A国都征收相同的关税t,由于C国的含关税价格低于B国的含关税价格具有价格优势。
征收关税后,A国国内价格就上升至PC+t,国内产量为OQ1,消费量为OQ2,进口量为Q1Q2。
建立关税同盟后,取消对B国的关税,对C征收关税t。
因此A国将从B国进口,A国国内产品价格下降至PB,消费量增加到OQ4,国内产量减少到OQ3,进口量上升到Q3Q4。
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立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效应:A国的进口量增加了Q1Q3+Q2Q4。
贸易转移效应:A国Q1Q2部分改从B国进口。
总体来看,a+b+c+d为增加的消费者剩余,a 为减少的生产者剩余,c+e为政府关税收入的减少。
则A国的净福利效应为b+d—e,b+d是贸易创造产生的福利效应,e表示贸易转移产生的福利效应。
所以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的福利效应取决于贸易创造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抵消贸易转移导致的福利损失。
6、分析欧盟东扩的原因,并论述其东扩对我国的影响。
思路:“扩大”,是欧共体(欧盟)条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时,就已提到“任何一个愿意入盟的欧洲国家,都可以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的可能。
经济因素是欧盟东扩的首要原因,东扩后的欧盟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
“东扩”不仅是欧洲情结的需要,同时也有其政治原因,即实现欧洲统一(“共同家园”)。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欧盟东扩既会为我国提供一定的机遇(正面影响),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几个方面。
1、政治博弈:欧盟和中国作为国际战略格局中两支至关重要的力量,在国际政治空间中的利益角逐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潜在冲突的一面。
2、经济竞争:欧盟东扩后在贸易、投资、金融、劳务、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
3、文化境遇:从根本上看,文化是可能对中欧关系发挥深远影响的长期因素。
欧盟东扩后内部合法性的加强势必要求欧盟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强调资本主义人权和民主的标准和价值观,而这同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分歧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
7、有人说区域性经济合作比全球经济一体化要好,请对此发表评论。
思路:区域性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两大不可逆转的两大历史发展趋势,既相互促
进,又彼此制衡。
为实现人类社会、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建设全球经济秩序新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同时开放与扩展,将不断外化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不断推动世界经济紧密有序的联系,自然而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唯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减少利益独享性,增加共享性,缩小差异性,增加相容性、互补性,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中,使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开放。
8、简述10+1、10+3对各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思路:10+1、10+3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9、一个小国以世界市场价格每袋10元进口花生。
它的需求曲线是D=400-10P,供给曲线是S=50+5P。
(1)计算自由贸易时它的进口量。
(2)如果它征收每袋50%的进口关税,它的国内价格和进口量各为多少
(3)如果它与邻国结成关税同盟,相互取消关税,但对外关税不变,其邻国以每袋12元的价格向它出花生,它的国内价格和进口量各为多少?
解:(1)当价格为10元时,D-S=(400-10*10)-(50+5*10)=200,进口量为200袋。
(2)征收每袋50%的进口税后,进口价格为15元。
由于在没有进口时,该国的国内价格为可以通过如下计算:
S=D→400-10P=50+5P→P=70/3>15,因此国内价格为15元。
此时的进口量(400-10*15)-(50+5*15)=125。
(3)结成关税同盟后,70/3>12,因此国内价格为12元,该国市场会完全由其邻国占领。
此时,其国内价格为12元,进口量为(400-10*12)-(50+5*12)=170袋。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由于进口量从125袋增加到170袋,贸易创造效应为(45×3)/2,也就是上图中的S1与S2的和,贸易转移效应为负的125×2,也就是上图中的S3面积。
净福利损失为125×2-(45×3)/2=3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