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实施产业扶贫(特色种养业)三大行动的意见》(皖农办〔2018〕133号)和《关于印发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要点的通知》(皖农办函〔2019〕415 号)精神,深入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加强帮扶指导,全力以赴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一、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0月底,全市自种自养贫困户达标9.19万户;贫困村产业发展达标441个(其中霍邱县新店镇塘店村整村列入合肥高新产业园区规划范围不具备发展农业产业条件),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贫困村104个;全市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46个,累计为村集体分红1744.6万元;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带动5.96万贫困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全市已累计在442个贫困村和11.39万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837个(含往年实施仍在收益的项目),到户项目14.1万个。

年度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考核指标和"四带一自"民生工程任务已超额完成。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完成巡视整改。

在2018年10-11月中央巡视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题报告反映问题整改清单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整改"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及"营造宣传氛围用力过猛"两个问题。

根据市委整改办统一部署,我局详细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细化工作举措,形成整改方案,其中就产业扶贫全覆盖问题,提出了11条具体整改措施,就宣传氛围"用力过猛"问题,提出了6条具体整改措施,并于3月底全面完成整改任务,4月10日前按照规定程序完成销号。

今年6月,对照上半年省扶贫办第一轮暗访发现产业扶贫问题清单,认真组织各县区对照整改,并及时上报了整改落实情况。

二是明确年度目标。

在认真落实巡视整改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XX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年度目标:全市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到 75%以上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每个自种自养贫困户培训1次以上,农业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并保持达标水平以上;每个贫困村成立或引进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建成1个以上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每年为村集
体经济分红2万元以上;所有有条件的贫困村主导产业持续稳定达标,在20%以上的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主导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

三是促进产业发展。

指导各县区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基础和发展意愿、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及市场前景分析,积极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支持每个贫困村立足长期稳定脱贫,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质量。

截止10月全市9.19万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达到省定标准,发展蔬菜、茶叶、林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面积24.3万亩,发展特色畜禽养殖486.7万头(只),发展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0.2万亩。

四是发展主体带动。

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作为特色种养业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造血扶贫,全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96万贫困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贫困户、帮扶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训。

全市已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8.55万户,组织各级各类现场观摩200余场次,参与贫困户1.5万人次。

六是实施民生工程。

按照省"四带一自"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与市扶贫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XX市2019年"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六农〔2019〕32号),将省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区,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风险防范、加强项目监管等工作要求,要求各县区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截止10月底,各项任务指标已经超额完成,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市已兑现到户奖补资金2.27亿元。

七是加强工作调度。

将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结合民生工程相关要求,列入市局领导班子包保县区工作推进制度,强化业务工作调度。

8月2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调度会,在会上市局赵权局长现场调度县区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并就推进工作提出十抓要求:一抓认识到位,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各项工作全局;二抓整改落实,
对照各级巡视整改问题切实整改提高;三抓精准识别,对扶贫对象和目标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四抓项目认定,扶贫项目申报实施程序要规范手续要齐全;五抓奖补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奖补政策促进产业扶贫质量提升;六抓"四带一自",培育典型抓出成效落实民生工程任务;七抓达标验收,要对照标准要求及时开展达标认定;八抓资金拨付,切实发挥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九抓帮扶指导,加强产业发展技术帮扶和项目实施验收指导;十抓资料规范,各类报表要及时、准确,项目实施备查资料要完整齐全。

七是培育示范典型。

注重发掘和宣传特色种养业扶贫中形成的典型做法和先进代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组织全市各类扶贫带动农业主体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参与2018 年度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今年11月省农农业农村厅通报,我市共有1个扶贫基地、2家农业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和1个贫困村分别被入选全省十佳,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2020工作打算
一是深入实施"三大行动"。

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等9
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脱贫攻坚期产业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四带一自"深化行动、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助力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建好扶贫产业基地。

围绕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推进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结合特色产业"138+N"工程,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

将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与村产业达标、一村一品培育,以及扶贫政策宣传、项目实施、主体带动、技能培训、结对帮扶等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丰富扶贫基地内涵和外延,充分调动各方面合力攻坚的积极性。

三是大力推广"四带一自"模式。

加大各类园区(基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引进力度,多途径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健全利益链接机制,确保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稳定持续的脱贫收入。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在发展自种自养,及时向自种自养贫困户提供扶持
政策、产品需求、市场预测、灾害预报、技术要点等信息服务,提高贫困户"造血"脱贫能力。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注重延伸产业链条,在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

加强经营主体帮扶带动贫困户脱贫中的相关契约协议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确保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稳定持续的脱贫收入。

五是加强技术帮扶指导。

持续推进农技人员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民生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等,加强贫困户、帮扶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引进主体、联系对接、监督协调、落实政策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到户项目落地,持续发挥增收脱贫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