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1、简介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

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

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

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

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

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

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

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

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

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

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

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

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

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

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祖生日的祭祀。

民间信仰中的雷神龙身人头,长着鸟喙、鸡爪,背有翅翼,手持椎槌。

由雷崇拜发展而来的对闪电的崇拜也是中国民间信仰天象的一大特色。

中国民间信仰喜欢为神灵联姻,因此,在民间信仰中,雷神与闪电神相依相伴,有雷公电母的说法。

(3)雨师与龙崇拜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的崇拜。

数千年来的祈雨传统就是对雨水崇拜的最好证明。

在古代雨神被称做"雨师",是专司天上下雨或不下雨的神灵。

实际上雨神没有独立成神,大多数只把它看做是天的一种职司。

每逢天旱,人们便向天求雨。

汉族人把龙当成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因此祈雨时祭龙王庙,抬龙王偶像出巡;有的地方还认为关帝也有司雨职能,因此求雨时要祭关帝庙或抬关帝神像出巡。

求雨过程中有的还夹杂"喊皇天"的仪式,向天求雨,有的采取暴晒或鞭打龙王神像的方式,惩罚龙王。

龙崇拜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人们自喻为龙。

人们把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比作龙。

我国有一条成语,叫"望子成龙",就是父母希望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

连皇帝也自命为真龙天子。

直到现在,中国人还自称"龙的传人"。

(4)妈祖谈到海龙王,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信仰。

妈祖原型是北宋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的一位名叫林默的普通妇女,生前为人治病,海上救人,有恩德于乡里。

林默去世后,据说她经常在海上显灵救人,于是人们便立庙祭祀她。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赴高丽使团在海上遇难,据说也是被林默所救,奏报朝廷,朝廷于是诏令赐予"顺济"为庙额,从此成为官定的海上保护神。

南宋、元、明、清时,有加封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妈祖庙和妈祖信仰便在北自天津、南到台湾、南洋的沿海地区流行开了。

人们在海上遇到风暴、海匪的时候,总是祈求妈祖保佑。

(5)河神古代官方祭祀的河神,主要有黄河、济水、淮河、长江,称作四渎。

据远古传说,黄河神叫冯夷,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为水神。

水神曾化为白龙在水上遨游,被后羿射瞎了左眼。

当时的洛水之神是伏羲氏的女儿,名叫宓妃,是河神的妻子,与后羿还有一段私情。

古代帝王封四渎为侯伯,所以河神又称河伯。

据《史记》记载,西门豹当邺令时,当地为河伯娶妻的风俗相当盛行。

另外,各地区的江、河、湖、泉都有专职的水神主宰。

(6)后土与土地神从商周到明清,国家祭祀的地神为社稷,社是土神,而稷则是谷神。

商周时代特别重视对社稷的祭祀,并把它看成是统治天下的象征。

后来历代王朝都有社稷坛,是国家大典祭祀社稷的场所。

与天帝合称,叫皇天后土。

汉代以后,除社稷外,后土也被归入国家祭祀之列,民间也开始建后土祠。

这样,后土从社稷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后土娘娘"。

秦汉时期,不仅国家一级有社稷,县一级也设立了县社,各地有功德的地方官死后都被请进县社。

县社以下还有里社和民社。

西晋开始,地方的社慢慢演变为土地庙、土地神。

各地的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人物来充当。

宋代以后,土地神信仰开始盛行,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公公。

民间几乎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土地神被塑成一个须发皆白、和蔼可亲的老翁形象。

(7)山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每座山都有山神。

在所有山神中,泰山神东岳大帝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山神。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代传统中,中国的五岳是天下名山之首,包括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称岱宗。

由于这个原因,秦皇、汉武等许多帝王都曾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汇报政绩。

唐玄宗封泰山为天齐王,宋真宗又封它为东岳大帝,自此之后,各地开始建立天齐庙、东岳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

泰山以外,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举行祭岱仪式的场所。

东岳大帝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

但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成了治鬼之府。

这是为何呢?在秦汉以前,中国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只有赴黄泉的说法。

自汉代以后,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因而成了治鬼之府。

东岳大帝也成了主管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的幽冥之王。

唐宋之后,东岳大帝和佛教的地狱,道教的阴曹地府,再加上民间传说,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地狱。

佛教的六道轮回中有地狱,它的统治者,即幽冥之王,就是阎王。

唐朝时有十殿阎罗的说法。

在道教中也有幽冥之王,叫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

酆都指的是四川东部长江北岸的酆都,现在叫做丰都。

丰都城东北有座平都山,那就是中国著名的幽都,是道教中的阎王爷治鬼的阴曹地府。

据《封神演义》讲,东岳大帝是商代大将黄飞虎,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十八重地狱。

山西蒲城县柏山有一座典型的东岳庙,全部建在地下,有完整的十八层地狱。

最上一层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其次是十殿阎罗、六曹判官,各个怒目圆睁,形态逼真。

地狱里还有120个冤鬼在忍受着刀山、碾磨、剜眼、割舌、剖心、锯切、油煎等各种酷刑,再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地狱真相。

这时候的东岳大帝,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由于东岳大帝职司的变化,现在坐镇泰山顶的是碧霞祠的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

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

"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很多人附会认为是妇女生子之卦。

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育,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由于中国人非常重视生育,所以泰山娘娘的香火越来越旺,超过了东岳大帝,结果连东岳庙也被搬到山下了。

(3)福、禄、寿、喜、财神崇拜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把对福、禄、寿、财的祝愿对象几乎都幻想成为神,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崇拜神灵。

福神,是民间祈福的崇拜对象。

最早源于福星,所以到现在民间还有"福星高照"的祝愿语。

福星原指木星,后来转为幻想的人格神。

道教原有"三官"神信仰,即所谓天宫、地宫、水宫三神。

传说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

旧时各地有三宫殿,享用香火,渐渐转为民间普及的福神信仰,天官赐福也广泛传诵为民间吉祥祝词。

福字就变为家家户户祈福的标志,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口上倒贴一张写有"福"字红纸,意思是"福到(倒)了"。

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所以民间还有以蝙蝠表示福的习俗。

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以五个蝙蝠的图形为标志。

禄神,是民间崇拜的专司功名的神,又称禄星神。

最早指二十八星宿神中北方七宿中的斗魁六星,这个星被古代星相说列为吉星,主大贵,所以道教尊此星神为主司禄位功名,适应了古代士人科举的追求。

这个星又称魁星,属北方文昌宫诸星,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玉皇大帝命令此神掌管文昌宫和人间禄位,从此成为天下读书人追求功名禄位时最崇奉的神,各地都建有文昌庙。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神,主司人间寿命。

寿星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极老人星。

在传统信仰中,寿星神秃顶白须,额高头长,耳大身短,手扶一根高过头的曲杖,是民间最普及的世俗神之一。

以前各家各户都供奉寿神,成为祝愿的-种象征。

财神崇拜也是最普遍的世俗神信仰之一。

明代传说招财进宝利市之神是赵公元帅,即赵公明。

此神下属有四神,即招宝天尊曹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这班神灵都是专司钱财珍宝的神,以赵公明为主财大神。

明清两代财神庙香火极盛。

商贾百姓年年都要迎祭财神。

财神的形象为黑面多须,手执钢鞭,跨下黑虎,一副武将装束。

因此,在民间又俗称为"武财神"。

在崇拜赵公元帅同时,民间还崇拜文财神,即财帛星君或增福财神,和福神的天官相似,文官红袍装束,面善慈祥、五绺长须。

另外,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民间信奉的财神至今不衰。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相关主题